冬日的晨光透过玻璃幕墙斜斜地洒在阅览室的长桌上,书页翻动间浮动的尘埃在光柱中翩跹起舞。实践成员黄智茵站在东莞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前,十五天的社会实践恍若一场浸润书香的精神远行,让课本上的理论文字在现实土壤中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
一、从理论到实践的解码之旅
在信息检索区指导读者使用数字资源时,实践成员黄智茵忽然想起《信息素养》课本里晦涩的专业术语。当亲眼见到退休教师王阿姨因为成功下载论文而舒展的眉头,当手把手教会务工青年小陈使用期刊数据库,那些原本停留在纸面的“信息鸿沟”“数字包容”概念突然有了温度。在多媒体体验区,实践成员黄智茵组织亲子数字阅读活动的经历,让传播学课堂讨论的“媒介素养”课题化作孩子们触碰交互屏幕时发亮的眼睛。
古籍修复室的工作经历尤其令我震撼。看着修复师用毫米级精准的笔触修补破损的《东莞县志》,文献保护课堂上教授的“修旧如旧”原则在羊皮纸与浆糊的芬芳中变得具体可感。当实践成员黄智茵第一次触碰到清代刻本凹凸有致的雕版纹路,纸张的呼吸与历史的脉搏竟如此真实可触。
二、城市书房里的众生相
每天开馆时分,总能在自修区看见那位坚持晨读的盲人按摩师。他的盲文阅读器规律地发出“哒哒”声响,与周围翻书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在视障阅览室,实践成员黄智茵协助他查找养生类书籍的经历,让她真正理解了“知识平权”四个字的分量。他摸索书本时嘴角的笑意,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阐释。
少儿阅览区永远充满着蓬勃的生机。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每天准时来借《哈利波特》,她的借阅记录从《魔法石》延续到《死亡圣器》,书脊上的编码像一串成长的密码。当我为她推荐《纳尼亚传奇》时,她眼中迸发的期待光芒,让我想起教育学课本里说的“阅读的种子”——原来这就是知识传承最美的模样。
三、文明灯塔的守望与传承
在地方文献馆整理东莞非遗档案时,莞香制作技艺传承人黄老的来访让我记忆犹新。他布满老茧的手抚过樟木箱里的香谱古籍,给我们讲述传统制香七十二道工序时,那些泛黄的书页仿佛重新流动起时光的沉香。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不再是冰冷的学术命题。
临别前夜,实践成员黄智茵站在书架旁阅读。电子借阅机闪烁的蓝光与纸质书的墨香在此处奇妙交融,年轻学子与银发读者在知识殿堂里共享着同等的光明。这座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文化地标,不仅承载着东莞的城市记忆,更在数字洪流中守护着人文精神的灯塔。
这座知识的粮仓里,每个岗位都是文明传承的驿站,每次学习都是理论照进现实的微芒。实践手册上的学时记录终会泛黄,但那些在实践中获得的顿悟、在交流中收获的感动,将会永远铭刻在我对知识与服务的理解中,成为指引未来航程的永恒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