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助力文物保护与传承,2025年2月1日至12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博小分队实践队走进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开展以"守护石刻瑰宝,讲好文物故事"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志愿讲解、走访调研等形式,解码"牌坊县"的文化基因,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文保担当。

(图为百寿坊。谢畅 供图)
探访双坊遗珍:触摸历史脉络 感悟匠心之美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百狮坊。谢畅 供图)
实践首站,队员们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寿坊与百狮坊。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深入研习两座清代石坊的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始建于1765年的百寿坊,以百个变形篆体"寿"字雕饰闻名,其正间额枋的祥云飞鹤、次间浮雕的鸾凤对翔,传递着"福寿万年"的祥瑞寓意;而1778年落成的百狮坊则以百狮戏珠的灵动之姿被誉为"天下第一坊",缠枝牡丹的透雕技艺深入盈尺,游龙祥云的动态刻画栩栩如生。队员们借助设备对石坊的雕刻技法、纹饰符号进行记录,结合文献资料梳理牌坊承载的孝悌文化、节烈观念,深刻体会到古代工匠"以刀代笔"的艺术造诣与中华美学的精神内核。
解码文物故事:从历史深处走来 向时代新声而去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为游客志愿讲解。谢畅 供图)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聚焦文物背后的"人的故事"。百寿坊旌表的孔氏26岁守寡育孤、百狮坊铭记的朱氏八妹破冰求药的孝行,让冰冷的石刻焕发出人性的温度。为让文物"活起来",实践队将历史档案转化为通俗语言,在牌坊景区开展志愿讲解服务。通过设置互动问答等环节,向游客生动讲述"牡丹舞蝶寓富贵""喜鹊登梅兆吉祥"等纹饰隐喻,带领公众感受"一石一画皆文章"的文化密码,用大学生的青春视角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寻访散落文明:踏访乡野觅遗珠 共筑文保同心圆
针对单县现存古牌坊保护不均衡的现状,实践队深入乡村开展魏家牌坊调研。队员们走访村中长者,采集口述史料,队员提议设立"乡贤文保基金"、组建志愿巡查队等。老牌坊不仅是石头,更是祖辈留给子孙的“文化家书”。
实践体悟:让青春与文化遗产双向奔赴

(图为百寿坊全貌。谢畅 供图)
12天的实践让队员收获颇丰。队员表示:"触摸着牌坊上的凿痕,我们读懂了何为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聆听着先民的守节故事,我们思考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辩证关系。"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文物守护需要专业力量,更需要社会共识。我们要做文化基因的翻译者,让沉默的遗产发出时代声音。"
此次实践是曲阜师范大学"新文科"建设的生动注脚。积极响应了"通过田野调查实现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的结合,是培养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与单县的校地合作,推动建立大学生文保实践基地,让更多青年在文化传承中书写青春答卷。
(通讯员: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