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科技助农传承非遗文化,挺膺担当展现青春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春e行”团队前往江苏省扬州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打造新引擎,聚焦“槐泗镇酒甸酒坊非遗文化探寻”主题,通过新媒体探索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实践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时代命题,整合乡村非遗传承、互联网自媒体、政府官方平台等资源,弘扬乡村非遗文化,推动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
壶中日月长——寻酒之味
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离不开酒与诗,酒是诗人的影子,弥散了华夏古典文学的整个天空,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走进京杭大运河西岸的邗江槐泗镇,去寻找一种古法酿制的家乡酒——“桃李一品”高粱酒:团队前往酒甸酒坊,记录酒坊的日常运作;还联系到“高粱酒传统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戚秀龙,进行交流采访。
戚秀龙先生出身酿酒世家,二十出头便成了酿酒师傅。怀着一颗为建设家乡的赤忱之心,戚先生回到槐泗镇,借助“酒甸”这一古地名开了一家“酒甸酒坊”,采用古法酿酒。2018年,“酒甸高粱酒传统酿造技艺”被认定为邗江区“非遗”项目。如今,“桃李一品”的酒香已飘往南京、上海、广东多地。
团队成员和非遗传承人合影
醉里窥乾坤——问酒之魂
在酒甸酒坊,团队成员参观了酿造间与地下酒窖。
尚未踏入,醇厚的酒香已然飘入鼻腔,它既裹挟着一丝凛冽,又承载着岁月沉淀的痕迹,带着淡淡的粮香,恰如山间清泉与松木的结合,舒爽而绵长,甘甜而醇厚。
戚秀龙先生一边带领团队成员观摩酒坊,一边讲述酿造流程。由于北方高粱的糯性强,脂肪酸含量高,为了提高酒的口感,自他父辈起,传承人就把原料改为东北产的高粱。每年戚师傅都会不远万里,自行开车前往东北进行采购。同时,蒸煮的燃料皆为木材。据戚师傅介绍,采用木材和灶台,能更好的控制火候,慢火细煨,让高粱更好地蒸开,提高出酒率与酒的品质。
夜揽客潮话佳酿——售酒之道
为更好的传播非遗高粱酒文化,让大众切实品味到“桃李一品”的“醇”“清”“润”,7月8日傍晚,实践团队将非遗高粱酒带至市中心的街头——扬州中集文昌夜市进行摆摊,让大众感受非遗酒文化的魅力。
团队成员以高粱酒为基底,精心调制多种风味的冰镇鸡尾酒,以切合时代发展下青年人的口味与需求。在摆摊推广过程中,不少当地顾客表示,是首次听说这款扬州非遗高粱酒,在给予了肯定的同时表达了前往酒甸酒坊打卡体验的意愿。
团队成员在调制酒品进行出售
荧屏再传千载韵——续酒之缘
在线下推广的同时,实践团队顺应数字时代的潮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培育新动能,重塑农产品流通模式,推动产品电子商务的新发展。团队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开设专题账号“航迹槐泗”,发布纪录片预告、幕后花絮等内容;开展直播活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产品的实时展示与销售;团队又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渠道,推送摆摊活动进展,线上线下同步宣传。线下品尝为基石,增强互动性,社交媒体传播为助推器,扩大影响力,二者共同赋能非遗酒的发展。
通过此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春e行,助农有young”——航迹槐泗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深入乡镇,实地访谈调研,成功助力非遗高粱酒的推广。团队成员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自觉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将青春书写在大地上,用脚步丈量壮阔河山,与祖国千秋伟业同歌共舞;将汗水化作生命的肌理,在中流击水之际奋楫勇毅。明大德,成大才,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探索新道路,贡献青春力量。同学们将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借助互联网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以及三农事业新发展。
文字:张译心、汤子涵
图片:曹雨薇、姚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