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暑假,我们顶着骄阳踏上了前往扬州万福闸的社会实践之旅。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飞跃。万福闸,这座承载着历史厚重与现代智慧的水利工程,以其独有的魅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让我在探索与感悟中收获了满满的宝贵经验。
午间微热的风灌满了整条小巷,水泥胡乱堆砌的砖墙仿佛已闭上了垂老的双眸,静享这片刻夏日的清幽。踏着滚滚热浪,我们先后参观了展览馆和万福大桥,感受了大自然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震撼景象。
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我们的首要目标便是将课堂上学到的水利知识、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等,在实地考察中得以验证和深化。万福闸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复杂的工程结构、科学的调度管理以及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都是我此次实践探究的重点。我渴望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理解,为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为万福大桥内向下俯视的部分景观图。郭紫辰 供图。
站在万福闸前,我被其雄伟壮观的气势深深震撼。这座现代化水闸不仅有效地调节了水位,保障了航运的畅通无阻,更在防洪排涝、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在深入了解其运作机制的同时,我也关注到了它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质改善、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这些都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此次实践,我更加坚定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信念。万福闸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与运营,都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要求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全局观念、生态意识和创新思维,勇于探索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解决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福闸周边的生态修复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浮岛、引入鱼类和底栖生物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水质,恢复了湿地生态功能。这些具体而生动的实践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提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纪念馆学习时拍摄。郭紫辰 供图。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以七河八岛周边地带的生态保护和现代化发展为研究目标,通过线下实地调研与线上查找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万福闸开发,文化随之发生的变迁与发展。中国河流文化博大精深,一条条运河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们希望以该河流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学习研究河流文化,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学习、感悟、融入中国河流文化,并利用现代媒介,多平台宣传,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回望这次扬州万福闸之旅,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心灵的触动与成长的启迪。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那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通讯员: 郭紫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