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延安革命圣地,到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延安用日新月异的变化诠释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厚重含义。2024年7月10日,我随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红色筑梦·科技报国”实践队前往延安参观革命旧址、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初心使命。
虽然在心中曾无数次设想过延安的样子,但是当我第一次亲身踏上延安这片土地,站在黄土高坡上望着具有革命意义的红色窑洞,岁月的长河仿佛从身边斑斓的划过,革命领导人在油灯下促膝长谈、指挥全国抗日战争的景象油然呈现在我的眼前。
从延安文艺纪念馆到枣园革命旧址,我在延安的街头循着红色的痕迹轻轻的走过。来到《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一尊张思德负薪前行的雕像映入眼帘,我看着两侧石墙上的浮雕,静诵着张思德的故事,心中却已然澎湃不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那时便是无数党员一生不懈的追求,如今也已融入每名共产党员的血脉,成为了信仰。作为一名党员,我在“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照耀下,庄严的重温了入党誓词。
延安时期的党中央在统筹抗战全局的同时,在战略战术上重视通过发展科技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民生,延安自然科学院也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在那个自然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十分薄弱的时期,科学院的师生们一边生产、一边科研。过去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的边区,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已经建立了纺织、造纸、兵工、机器制造、炼铁、制革、被服、火柴、肥皂、玻璃、制鞋及基本化学工业等八十余个大小公营工厂,与边区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产业得到很大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主题,科技创新已经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回望祖国的科技发展,从抗日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到新中国成立后解放牌汽车的自主研制,再到今天的载人航天和月背探测成功,一代又一代先辈们的科研星火已然连绵不绝。
在西北局旧址的老教室,我向五所高校分享了红色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故事——归国博士陈康白、弃笔从戎冯仲云、海防长城刘永坦。他们将科研工作和祖国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做到了从“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到“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人民扶我凌云志,我还人民一盛世。一代代的科学家先辈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作为当代青年科研人,我将继续坚守老辈科学家自力更生的攀峰精神,自觉把个人志向与国家理想联系在一起,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复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