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第一帆,靖江人的历史记忆
一、导语
在2024暑假期间,为了更好的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泰州学院数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廣续红色精神”暑假社会实践队在靖江东线第一帆红色文化历史基地开展了对渡江战役的相关调研。
二、引言
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历程中,靖江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城市,见证了众多英勇的斗争与辉煌的胜利。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靖江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全力支援了解放大军的渡江作战,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该组深入靖江东线第一帆纪念碑,同时访问当地纪念馆,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以此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三、历史背景
1949年4月20日,规模宏大的渡江战役准备已经全部完成。百万雄师和数万条船只静静隐蔽在长江北岸1000多千米的战线上,随时准备开始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水上人民战争。事实上,上至渡江战役总前委,下到参战的解放军普通指战员,在进驻靖江时,都对这座仅有8万户居民,尚未全境解放的江北小县。是不是真能够满足几十万部队和支前民工的生活所需,表示出了怀疑和担心。
不过,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每一个到过靖江的指战员都对靖江人民的支前功绩和为此付出的努力表示了由衷的敬佩。例如渡江战役时担任23军连长的唐如金°将军,多年后专门以《忘不了的靖江情》为题,回忆渡江战役期间在靖江的日子。1999年叶飞将军为靖江题写“东线第一帆”的题词,这里说的第一,即以靖江作为东集团的渡江部队的出发地,首先将突击部队运送过江,也是对靖江人民支前工作的一种肯定。
而靖江也不负信任,在短时间筹集了1771条木船,其中载重超过5000斤的大型木帆船150只,载重不足5000斤的大帆船65只。船工们还指导参战部队用芦柴棒、竹筒制作“三角马”救生圈,用木材和竹筒扎成4米宽、10米长的木排,安装粟裕司令员从东北调集的发动机,并在木排四周垒上棉被,再设置步兵炮和轻重机枪,共制成三十多艘“水上土炮艇?”。制造土炮艇的关键物料棉被,是三野司令部在波江前一天临时在靖江征集而来。当时部队提出要征集1000条棉被作为渡江船只的防弹掩体,结果一夜之间,老百姓献出的棉被竟然超过了1100条,甚至有新婚夫妇把家中的新被子献出来,急急忙忙抱到部队指定地点时,连绣着花团锦簇的新绸被面还没来得及拆下。
最终在靖江人民“豁出命支援解放军”的决心之下,二十万大军整装待发,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纪念馆内历史文物。朱丽伟 供图
四、活动目的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该组组织了这次以“渡江战役—江边第一帆”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文献查阅、访问历史记录等方式,全面、真实地还原靖江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挖掘和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这一代人为建设更加公正、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五、活动实施过程
在活动开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通过档案馆,图书馆等渠道,查阅了大量关于靖江解放战争的历史资料,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有了初步了解。其次,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最后,做好充足准备,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记录过程。
该组按照计划进行实地考察。在此过程中,深入聆听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听他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除了实地走访,该组还利用图书馆、档案馆等资源,查阅了大量关于靖江解放战争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对靖江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历史细节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活动成果
1. 成果展示
该组整理了大量的照片和文献资料,编写了本篇专题报告。报告详细记录了靖江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无私奉献,展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貌。以此形式展示靖江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贡献。
2. 收获与感悟
通过深入了解靖江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只有深入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七、活动意义与影响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该组成员深刻了解了靖江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历史贡献,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进一步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
虽然战火纷飞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是它的精神将永远继续下去。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东线第一帆纪念雕塑,朱丽伟 供图
通讯员 朱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