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大药厚德,痌瘝在抱——华中科技大学基础赴云南实践队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之旅

发布时间:2024-08-26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毋减毋糙修精品,勤心勤力志康宁

“一脉相承六百年”,昆中药始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拥有600余年传承史,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昆中药文化总顾问杨祝庆带领实践队员前往药用植物园参观。每一味中药的性状、功效、炮制在他口中都如数家珍,实践队员在参观过程中认识中医药、熟悉中医药,并对与“药食同源”的部分中药有了初步了解。

随后,实践队员进入昆中药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名药有源——好药有品——珍药有因——良药有承”四个展区。“选材优良,灰碎之杂质不敷;做工细腻,配方之斤两弗疏”,制药过程选择道地药材,严格把控药材品质,尽心尽力炮制药材,昆中药坚持品牌七大文化,保证中药产品均为精品,是能解决民众病痛的良药。实践队员在参观过程中逐渐了解到昆中药六百多年的文化历史:十年沉淀申非遗,百年传承继初心,毋减毋糙修精品,勤心勤力志康宁,昆中药的企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传承人,也令我们为其企业文化所撼动,进而寻思自己学医的初心。

体验非遗药制作:技艺更迭,坚守选择

结束对昆中药博物馆的参观后,实践队员在非遗传承人阮云的带领下来到了非遗展示馆内。实践队员正襟危坐,观看了有关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的宣传视频,在一幕幕非遗人传承创新的剪影中体会到非遗匠心的传承与坚守,也感悟到“药食同源”“养生从脾胃开始”“舒清养、治未病”等中药智慧。
紧接着,阮云带领实践队员前往体验馆体验碾药、筛药、炒药、香囊制作、手搓大蜜丸等传统技艺。实践队员迫不及待地参与其中,在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香囊、搓出形状大小相同的蜜丸的一刻,兴奋之情油然而生,对手工技艺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
(实践队员体验碾药)
(实践队员体验香囊制作)
(实践队员体验手搓大蜜丸)
在实践队员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几位非遗传承人也向我们简单介绍有关的中医药以及手工技艺小知识,阮云表示,昆中药始终坚持初心,坚持药物本该拥有的口感及功效,不受外界影响而随意改变,因此无论技艺、市场如何更迭,昆中药都将占据一席之地,牢记使命,为广大人民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对话非遗传承人:精工修合,匠心传承

随后,实践队员与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座谈交流。在交流中,实践队员们从三位传承人身上学到只有先存在传承精神,才能产生创新能力,在突破与完善中不断自我超越实现创新是传承的活力所在。

技艺、经验、感悟被倾囊相授,在一代代民族脊梁中延续而发展着,崭新的方法、器具、思维才能破土而出、与时俱进。到丸剂的制作时,阮云表示:在历史长河中,做药的方式与仪器等都在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对丸剂配比的坚守。昆中药在传播上做出的努力不仅是探索药物的现代化,还包括定期向大众提供博物馆的讲解与体验馆的体验,并出版书籍宣讲云南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切身实地地落在土地上惠泽万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昆中药一脉相承六百年,关于对中医药的继承、总结、创新、传播,昆中药对此做出了满意的答卷。作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新青年,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坚持继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医药文化发展道路,并不断创新使其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赴云南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暑期社会实践队
 
作者:王文瑶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柏坡艺韵·西柏坡精神宣讲的红心筑梦 青春笃行
  • 探瑕瑜之处,寻益精之方——华中科技大学基础赴云南实践队进行中药调研
  • 大药厚德,痌瘝在抱——华中科技大学基础赴云南实践队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之旅
  • 勇担使命,不负韶华:“南水北调渠送远,引江补汉洞输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三峡工程开展实践教
  • 推普走乡村,共系民族情 ——国语传四方
  • 三下乡|以数字之光助力乡村发展
  • 三下乡|以数字之光助力乡村发展
  • 新时代青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对于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潜能、破解乡村振兴痛点、推动农村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肩负
  • 08-2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