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眼中的开封文化之旅
“繁华是古都,盛世是汴梁,青砖黛瓦,勾栏瓦肆,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故事。”初到开封,我便被这座城市的古朴与活力深深吸引。古城墙巍峨耸立,诉说着千年的沧桑;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展现出开封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我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城市独有的韵味,仿佛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对即将展开的文化探索的期待。
初见古都,梦启非遗
当双脚轻触开封的古老石板,我仿佛被时光机温柔地裹挟,瞬间穿越至那繁华似锦的汴梁城。首站,开封博物馆,犹如一扇历史的窗棂,缓缓开启,引领我们一行十一人步入文化的长廊。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其斑斓色彩与鲜活形象,跃然眼前,每一笔、每一划,皆诉说着古老而传奇的故事,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祈福、驱邪等元素巧妙地融入木版年画中,让我们大学生沉醉于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中。
“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一盏盏非遗灯笼,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张俊涛老师,国家级非遗“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以满腔热情为我们依次介绍万眼箩灯、五谷丰灯、千手千眼灯、走马灯等非遗灯笼并细细讲述灯笼背后的故事。采访后了解到,近年来,张老师开展了几千场灯笼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传统文化公益传播活动,并通过建立中国传统纹样数据库,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在张老师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对精神的坚守与传递。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们未来前行的道路。
开封府内,清风徐来
步入开封府,一股廉洁之风拂面而来,在“开衙迎宾”、“包公怒斩陈世美”等特色表演中,我仿佛亲眼见证了包公铁面无私、公正廉洁的英姿。“公生明,廉生威”,这六个大字,不仅是开封府的戒石铭,更是一面明镜高悬,映照出为官者的清正与担当,对我们青年党员有潜移默化的警示与鞭策作用放音放。
开封府内的每一处布局,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廉洁的重要性。它们如同一部部生动的教科书,警示着我们青年党员、团员:唯有清廉,方能赢得民心;唯有公正,方能树立威信。在包公像的凝视下,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音,感受到那份对廉洁的执着追求与坚守。
在这里,我不仅领略了古代官场文化的风采,更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廉洁自律的种子,它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清明上河,问卷绘影
清明上河园,一幅流动的诗意画卷,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这座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园林,让我们一行十一人仿佛置身于北宋的市井生活中。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市井百态,无一不让人陶醉其中。在这里,我们手持问卷,穿梭于市民与游客之间,倾听他们对非遗文旅的心声与期待。我发现,尽管非遗文化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但大多数人对其了解尚浅。这份发现,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与普及非遗文化的决心。
于是,我们一行携手策划并拍摄了一部微电影,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巧妙融合,展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这部微电影,不仅是我们对非遗文化的一次深情告白,更是我们为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所迈出的坚实步伐。
三天的开封文化之旅虽短,却如诗如画,刻骨铭心。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更加明白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将以青春之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用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征途中,绽放属于我们的青春光彩!
作者:顾盈盈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民族一家亲
- “籽心团”志愿服务队
是一支来自不同民族
跨越不同专业
为筑牢石榴籽精神
浇开民族团结之花而汇聚一堂的服务队
-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