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文化认同,加强文化发展,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拜访泉州各地文化名胜,感受非遗魅力,了解泉州厚重的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队于2024年7月7日正式启航,以传承泉州文明风采,记忆历史风情,探访文明岁月的文化宣讲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了解泉州文化,走近泉州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活动第一站:“世茂葳蕤鸿国运,海丝征程扬国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泉州市石狮市,世茂海丝馆参照了闽南大厝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形式,以红砖白石砌墙垒院,并传承自春秋以来的“高台榭、美宫室”建筑风尚,营造椭圆型的高台基座。整体由五楼构成,馆内设有九厅一院,为了领略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各类经典历史遗产,社会实践宣讲队的队员们在整合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前往考察。
经过此次考察学习,队员们感受到过去辉煌的历史气息,以及精美且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古时文物。宣讲队员在向游客介绍讲解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的了解与记忆,同时承担起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宝贵财富。
活动第二站: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走进革命岁月,那一抹鲜艳的红色,是石狮市卢厝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的赤子之心与爱国情怀,为了党舍生忘死,保留了中华强有力的力量,凝练出万古长青的奋斗精神。
宣讲队员在基地参观与交流中深入卢厝村地下党支部成立的艰辛历史,感受到董云阁、李子芳等石狮华侨舍身爱国的赤子之心,他们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奋斗在峥嵘岁月,赋予狮阵文化丰富的红色内涵,谱写了“狮阵雄风抒壮志”的奋进旋律。宣讲队员在讲解过程中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深刻体会到闽南独有文化中深刻体会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爱国爱乡爱家精神。续写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汇聚成为“砥砺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图为宣讲队成员于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对游客进行宣讲 杨舒娴 摄活动第三站:
“泉南悠悠展流域,承前启后开未来。”晋江博物馆展现出一个古老城市应有的沉着与古朴,条理分明。或是晋江百年间上下发展历程,其内化于万千精华所在,人文技艺,异域风情,为国抱负心切。
宣讲队员们在宣讲的过程中观赏到美美与共的文物,欣赏华侨为家乡拼搏的岁月,博物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互联网+科技相结合,让文化与文物遗产“活”起来。
图为宣讲队成员于晋江博物馆对游客进行宣讲 饶倬宁 摄活动第四站:
“开元承双塔巍巍,古城拥岁月熙攘攘。”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几经修建,增其规制,方成今日大观,坐有东西二塔伫立,成为开元寺的显著标识。
活动第五站:
“清源哺民众一方,瑰宝显文化铿锵。”清源山下的泉州博物馆颇有闽南建筑风格,作为综合性博物馆,其展示泉州历史主线,民间收藏与书画展,民间文化戏曲技艺等各类精华。宣讲队员们仔细观摩与记录泉州的历史,对其进行总结与归纳,以雅俗共赏的讲解方式,为游客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博物馆体验
活动第六站:
“自恃临海中心位,海陆迢迢心万通。”是泉州交通以轴心辐射,延伸出条条大路通往商贸的交通发展。宣讲队员们看到了时光雕刻下缓缓塑形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见证了泉州从无到有,由简至繁的区域文明与地域基础。那宏伟的船,承载着游客们的思绪在宣讲队员逐层递进的讲解中向着新征程启航。
活动第七站:
“遥遥思祖国,切切游子心。”实地调研侨批馆可以深入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家国情怀。一封封泛黄的侨批信件,记录了华侨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历程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一件件精美的侨批艺术品,展示了华侨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宣讲队员们拜访侨批馆,敬佩与海外华侨为国而努力奋斗拼搏的精神,在宣讲过程中铭记历史,坚定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
活动第八站:
“红砖古韵俏容颜,中西合璧谱新篇”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建筑特色突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坐拥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讲队员们在此感受艺术渲陶,在讲解介绍中做好“传统、传承、传播”的服务。
活动第九站:
“荟萃瑰宝世无双,拼搏群英勇当先。”宣讲队员们无不被此行震撼,惊叹之余,做好文化宣传活动,吸引游客们一众好评点赞。作为国内最大的非遗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现出了独有的魅力与气魄,物华之美揽民俗之风,随天工巧夺的匠心独韵,与泉州的华侨历史交相呼应,两者共同展现了泉州风貌变迁,诉说那段蹉跎岁月。
活动第十站:
“赤子侨心报桑梓,家国情怀传薪火。”一调研,二再访。整装待发宣讲队员们,在仔细聆听郑厝村书记讲解后了解到,郑声党先生大力弘扬爱国爱乡精神,以民所需、为民所急,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走出了一条“循环善治、和美共享”的发展之路。2024年7月18日,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宣讲队来到郑厝村城乡少年宫,进入课堂,对当地的学生进行宣讲,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郑声党先生对祖国和家乡无私奉献的精神,使郑声党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宣讲队和泉州纺织职业学院“遇见宝盖”研学实践活动进行联动,为泉州纺织职业学院28名同学讲解郑厝村。本次活动开展加深了他们对郑厝村这一泉州市文明村、泉州市移风易俗典型村的了解,感受到了郑厝村村民们食有所依、少有所乐、心有所念、情有所寄的氛围。
活动第十一站:
“今生簪花好生漂亮,翌日宣讲妙进学堂。”先把长发扎成高马尾,再把马尾盘起,用鱼骨或象牙固定。然后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组成的花串,有时还会辅以金银发钗或人工绢花等装饰。整个造型灿烂夺目,有着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头戴簪花围的人们有如“行走的花园”。今生簪花,来世漂亮,宣讲队员体验风华荣雅的蟳埔簪花,了解其发展历史,追溯根源,在妈祖庙前为体验簪花的游客进行文化宣传。同时带着簪花走进“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支教队课堂,为学生们普及簪花,带学生学习簪花的步骤过程,并体验簪花,开展别开生面的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寓教于乐,在宣讲中感受,在课堂中检验。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练兵场。在这为期十五天的社会实践中,宣讲队员们深刻的感受到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地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进一步传递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宣讲队员队身为志愿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自身师范的学科素养与专业水平能力,在暑期期间7月7日-7月21日为泉州市各地文化旅游景区的游客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宣讲活动,其中共计13个场次,服务游客1000余人,共计行程约565.534公里。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宣讲队队员前往泉州各地参观学习,激发了更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泉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中华名族积淀的文化五千年上下,是国家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软实力下的强有力支撑,是社会实践宣讲队能够继续发扬泉州海丝文化,为更多人带去知识的启迪和心灵的触动的不竭动力。为此,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宣讲能力;深化文化调研工作,挖掘更多鲜为人知的文化故事和亮点;创新宣讲形式和内容,以更加贴近时代和受众需求的方式传播泉州文化;同时加强与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泉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前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