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晖映教路,筑梦赤色田野
导语:青年如初生的太阳,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在这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河海大学红色筑梦支教调研实践团秉承着口号“我们一起出发,做一件温暖的事”,于2024年7月8日前往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严塘镇湾里村进行支教活动。
7月8日中午,我同河海大学“红色筑梦”赴湖南株洲支教调研实践团成员们一起踏上了前往湾里村支教的火车。在前往那片被红色历史深深烙印的土地的火车上,我带着一颗渴望播种知识与希望的心,不断的幻想未来的场景。而这段经历也确实如我想象一样,给我带来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湾里村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如它的别称湾里红军村,从入村起红色气息就铺面而来。村口的两旁插着迎风飘扬的小红旗,入村便是大大的标语,欢迎您来到湾里红军村。湾里村也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我们遇见了免费为村民自费购买小音箱的老爷爷,遇见了免费请吃冰淇淋的小卖部老板。第二是湾里村环境卫生很干净,路两旁随处可见垃圾桶,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到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这里的每天都有着意想不到的惊喜,被晚霞包裹的村庄,我们追赶的日落,夜幕降临的繁星满天;远远就会跟我们打招呼,说着一句句“老师好”“老师,以后也要来茶陵”的学生们,在严塘镇湾里村度过的幸福足以驱散那半个月闷热。
到达支教地的第二天,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了这片充满期待的土地上。我们团队带着满腔的热情与憧憬,正式启动了支教报名登记的工作。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不禁对未来的支教生活充满了期待。
三尺讲台,书写着很多人的执着与梦想,播撒着阳光与希望。我曾如幼苗般沐浴于三尺讲台下的知识甘霖,茁壮成长;而今,我已蜕变,屹立于那三尺讲台之上,成为播撒智慧绿荫的参天大树。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红色筑梦支教团的支教活动对我来说这不再是简单的一次志愿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我想短短半个月的教学或许不是普通的教了孩子什么,而是为孩子带来了什么,我们老师的短暂性陪伴是否为农村家庭孩子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我们一起出发,做一件温暖的事。"是红色筑梦支教团的口号,我曾经因为这个口号而参与支教活动。当我在语文课上,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将心中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孩子们的那份投入与专注,让人动容。当我独自漫步在夕阳下,迎面驶来的汽车窗户打开,一句“老师,我喜欢你,你以后也要来茶陵玩。”当琪维给我一张写着“老师,我喜欢你”的小纸条时,我想这就是温暖。车行千里,奔赴茶陵支教,我以为会是我们对小朋友们的陪伴,但到了这里,我才发现这又何尝不是他们对我们的陪伴呢。
除了教学之外,我还参与了许多课外活动和家访工作。如艺术节、运动会。通过这些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在家访中,我看到了一些家长,他们明明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可是却由于自身学识、经济条件受限,农村教育资源有限,谈起对孩子的未来,他们只能轻叹一声“读的下去就读”。也看到有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市里租房,打算将孩子转去株洲市市区的学校。无论是哪种现象,我都看到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他们都在尽可能的给孩子们提供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好。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短短的十几天里,我们无法扭转教育资源不平衡,但我们能做到的是给孩子们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一颗让他们有勇气、有动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的种子。
也许,刚开始对于参与支教活动我只是随波逐流,我知道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知道它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但是它的意义在哪?哪双向的奔赴?我从未深思。这个夏天,我也从未想过去深究,但却在一天天中渐渐了然。我曾说支教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以为那场奔赴是“我们”与“孩子们”。可是现在我才明白“支教”是“教”也不是“教”,双向是我们与孩子们,也是我们红色筑梦大家庭。这个夏天书写的是“我们”与“他们”的故事,更是“我们”的故事。(通讯员 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