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心得——合肥大学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同筑乡村梦,共‘育’振兴果”志愿服务队
生于民,以后亦将认认真真服务于民。为期七天的合肥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已经结束了,七天的社会实践对于人的一生,就像一滴水无声的流进了大海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多么宝贵财富。在这七天里,我们经历了快乐、辛酸、收获、付出,但是我们都无怨无悔,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很开心,很快乐,付出别人所不能付出的,也获得了别人所得不到的。"常言道: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去体验生活,不去了解农村、了解社会,不与社会相融,便无法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和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使我认识了基础,了解了社会,同时 感受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更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我们所去到的地方是蜀山行知学校,第一感觉是很温暖,遇见的校长、学校老师、食堂阿姨、保安大爷都很和蔼善良。第一天抵达后,我们便兵分两路去招揽学生,在这一环节,我们与周围的居民们深入交流,了解了当地的风土文情。之后在这里的每天都有着意想不到的惊喜,被晚霞包裹的操场,我们追赶的日落,夜幕降临的繁星满天,在飘扬的国旗上方飞过的飞机,还有远远就会跟我们打招呼的小学生,在那里度过的幸福足以驱散夏天的闷热。
三尺讲台,书写着很多人的执着与梦想,播撒着阳光与希望。对于我来说,很荣幸有这样一次站在三尺讲台的机会也期待了很久,从一名在校学生身份转变到站在讲台上的小老师身份,不再是简单的一次志愿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我想短短七天的教学或许不是普通的教了孩子什么,而是为孩子带来了什么,我们小老师的短暂性陪伴是否为孩子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这里的小朋友都很天真和淳朴,在一些学生身上还看到了一种很强烈的求知欲望,那是他们对新课堂和新生活的美好向往。我教的学生们年龄不一,从幼儿园大班到初一都有,这更加挑战了我上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第一堂课前,我十分紧张,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站在讲台上授课,但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在我的手工课啊比较难管理的并不是吵闹的学生,而是太安静太小不爱说话也不会表达的学生,我尝试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去引导和开拓他们的艺术思维。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天马行空的艺术细胞是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欣赏的,而在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很轻松,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当小朋友叫我一声老师的时候,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感受到了当老师的意义。在手工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不仅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制作手工艺品,更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课程开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各种手工材料,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绘画京剧脸谱,传承戏曲文化;植物拓染布包,感受非遗魅力等课程。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参与其中,亲自动手制作。我发现这些孩子们对手工制作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天赋。他们用稚嫩的小手,认真地设计、创造,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在他们的巧手下诞生。这些手工不但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
除了支教活动外,我还参与了画墙绘的活动。这个活动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团队成员们用画笔和颜料在墙上绘制出各种图案和色彩,为这个学校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在画墙绘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它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更能传递正能量和情感。每一幅画都蕴含着我们的心血和努力,也是我们对这个乡村的美好祝福和期待。通过这些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我也意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地实现自身价值。
回首三下乡的经历,那些人、事、物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阳光下的绘画虽然辛苦,但完成后的喜悦让我忘记了疲惫。孩子们的笑声仿佛是最动听的音乐,让我深感教育的重要和神圣。我感慨于生活的丰富多彩,敬仰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理想。人生不仅是一场追求个人利益的旅行,更是一次对社会、对人性、对责任的不断探寻和理解。这些体验成为了我人生中永恒的财富,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作者:郭艳宁 来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