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
实践的第一天,7月13日,实践团一行首先来到成都实外西区学校采访校友赵潜。赵潜是文学院202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师。在访谈中,赵潜首先表达了对学院在他师范技能与专业素养培养方面所给予的精心指导的感激之情,这让他能够迅速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赵潜分享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引领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力求不仅传授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引领他们踏上自我发现和成长的旅程。最后,他鼓励在校学生要脚踏实地,志向高远。践行“知术欲圆,行止须旨”的校训精神,并为母校献出自己美好的祝福:祝愿母校承百年之底蕴,展未来之宏图。
13日下午,我们在中国中铁八局电务有限公司先后采访了2019届校友孔金红和2023届校友冯天玥。孔金红师兄提到,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他收获颇丰,其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实践经验与勇气。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了众多校园活动和各类竞赛,并赢得了一些省级和校级奖项。这些成就不仅丰富了他的个人简历,也为他在毕业后求职时提供了与其他毕业生竞争的信心。而冯天玥师姐则显得从容不迫,她分享说,步入职场后最重要的感悟是要勤于思考并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工作的初期阶段,学习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职场新人,领导和同事通常会给予较高的容错空间。因此,这个时期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多问多学,展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抓住机会吸收前辈和导师传授的经验与技能。
通过对优秀校友的访谈,我深切地体会到,在他们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隐藏着无数默默付出的汗水与不懈的努力,还有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坚持与奋斗。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勇于面对挑战、乐于学习,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踏入社会这所大学,并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7月14日今天实践团先后抵达青神中学校和四川省眉山一中,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促进校企双方有效沟通,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精准对接。在青神中学校,实践团首先参观校史馆,深入了解校情校史。随后,实践团与学校副校长王晓梅,党政办主任郑德刚,副主任杨正清进行座谈。会上,王晓梅副校长介绍了学校教师招聘、教师职业发展及福利待遇等基本情况,并围绕教师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这一问题,提出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己心理素质、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待人接物、职业规划这五个方面的能力。郑德刚主任与杨正清主任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进行了补充性发言。在眉山第一中学,实践团与校长杨文超、教科室主任易利燕、办公室副主任段亮举行座谈会,双方就招聘流程、教师校内培养等内容展开具体讨论。
此次访问之旅让我对中学的日常运作和工作氛围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通过近距离观察和亲身经历,我得以见证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这次经历不仅增强了我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我对教育行业的认识水平。我相信,无论是将来从事教育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将为我提供巨大的帮助和支持。此外,我还了解到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能激发每个人的最大潜力。这些体验将伴随我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我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