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动蔡村,智绘振兴新画卷
在炽热的夏日阳光下,七月的天空如同被火焰点燃,而正是这样的季节,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的“和美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乡村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深切关怀,踏上了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蔡村镇的征途。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已整装待发。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心中更是燃烧着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力量的熊熊火焰。随着车辆缓缓驶入蔡村镇,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青山如黛,绿水长流,仿佛是大自然最真挚的欢迎礼。
抵达蔡村后,实践团队的第一站便是一家充满地方特色的民宿。这家民宿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民宿老板张先生的笑脸上,显得格外温暖而亲切。民宿老板,一位地道的蔡村人,用她那质朴而热情的话语,向实践团队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想当年,这里还是一片宁静的小渔村,村民们靠打渔为生,日子虽平淡却也自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的发展逐渐滞后,游客稀少,村庄显得愈发沉寂。然而,自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吹响,我们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环境变美了,游客多了,我也瞅准了这个机会,把自家的老宅改造成了民宿。现在,每逢节假日,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一房难求。看到家乡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和欣慰。”这个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实践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田,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随后,实践团队一行来到了蔡村镇政府,与镇书记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交流。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书记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蔡村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蔡村镇,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在赵村组这个全县首个乡村振兴改革示范点的打造上,我们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村庄的绿化美化,到污水管网的全面覆盖;从鱼鳞坝的匠心独运,到老街的恢复重生,每一项工程都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赵村组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引领全镇乃至全县的乡村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书记的话语,充满了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深情厚谊和坚定信念,让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深受鼓舞。
走进赵村,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鱼鳞坝上水流潺潺,清澈见底,与周围的青山绿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普通村落,如今已蜕变成全市知名的网红打卡点,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蔡村镇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约460万元,不仅有效解决了环境整治和村庄管护的问题,还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他们收储了132亩闲置土地、十栋闲置楼房以及两家农家果园,为乡村产业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这些闲置资源在蔡村镇的精心规划和运营下,被成功转化为旅游资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营资产,有效带动了村民的增收致富。
在人才振兴方面,蔡村镇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深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因此积极组织村里的青年外出学习交流,如赴黄山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这些青年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技能,更激发了他们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动力。同时,蔡村镇还积极吸引在外乡贤、大学生等人才回流,为他们提供创业就业的平台和机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向前发展。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为蔡村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访谈蔡村主任 李梦摄
实践团队在蔡村镇的调研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里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一条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的道路。蔡村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强化产业支撑、注重文化传承、加强生态保护、优化社会治理等多措并举,实现了乡村的全面振兴。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不仅为蔡村镇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随着夕阳西下,实践团队的调研活动也缓缓落下帷幕。但他们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思考却从未停歇。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关注乡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深入研究乡村振兴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模式和路径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而蔡村镇的乡村振兴故事也将如同那潺潺的流水一般继续在这片热土上流淌传唱成为激励更多人为乡村振兴事业奋斗不息的永恒
蔡村镇政府合照 李梦摄
通讯员:孙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