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兴红向农”实践调研团赴六安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7月5日至6日,化工与爆破学院“兴红向农”校级重点实践团队赴革命老区六安市多地,重走红色研学一号线。
青年助力基础教育,乡村振兴你我同行
7月5日,实践团队来到六安市裕安区陶洪集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并举行“安徽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陶洪集学校洪校长带领团队参观学校并作出详细介绍。团队详细了解了陶洪集学校的历史、规模及学生组成,陶洪集学校的办学理念注重文化传承、鼓励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也发现了该学校面临的挑战——师源匮乏难以解决。团队认为这是乡村学校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陶洪集学校洪校长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学习(摄影:问怡栋)
红色基因脉脉涌,华夏江山代代传
6日上午,团队首先来到苏家埠战役纪念碑,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低头默哀,致以深切的缅怀与崇高的敬意,并重温入党誓词。
随后,队员们前往苏家埠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详细了解了苏家埠战役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崇高精神。苏家埠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作战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在中国革命史及人民军队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苏家埠战役的胜利带来了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鼎盛局面。队员们还随机采访了路人,从不同角度了解到百姓眼中苏家埠战役的革命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苏家埠纪念馆随机采访(摄影:问怡栋)
紧接着,队员们来到淠史杭工程,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水利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淠史杭工程不仅造就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而且诞生了与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的淠史杭精神——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沿续着老区的红色基因,体现了老一辈人的无私奉献和革命本色。
清源楼作为淠史杭精神的所在地,其内部展示了淠史杭精神的各个方面,从一楼到四楼,从苦水、亲水到治水、乐水,队员们深刻见证了党领导下水利事业的辉煌历程,感受到伟大的淠史杭精神,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展先辈们的奉献思想和崇高精神。
王国启烈士生前用过的武器(摄影:李若松)
6日下午,队员们前往独山镇纪念馆、六霍起义纪念碑和苏维埃大桥等地调研学习。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队员们接受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独山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队员们在这里领悟到了“一镇十六将”的英雄气概和“独秀大别山”的壮志豪情。有五言诗流传——“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赞誉的便是独山镇。
在独山镇纪念馆聆听讲解(摄影:问怡栋)
队员们还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了随机采访,通过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视角学习这段厚重的历史,并结合当地发展得出结论:这正是红色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成果。随后拍摄了宣传视频,希望能通过互联网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当地红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徐向前元帅像前合照(摄影:问怡栋)
青山孕忠骨,绿水辟兴路。此次的暑期调研活动对“兴红向农”实践团的成员们来说,是一次历练,更是一次成长。队员们感慨,社会实践基地是他们的第二个大学,提供了一个检验参与者所学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是否被社会所承认的机会。下一步团队将以此为契机,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传承红色基因,更进一步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
撰稿人:石圆、经士锐
指导老师:王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