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膺担当砺青春,奋楫笃行向未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4年6月29日至7月5日,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微光童行”三下乡文明实践团队前往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瑞金市开展以“挺膺担当砺青春,微光“童”行向未来”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滴滴汗水撒黄土,倾心助农振乡村
走进田间地头,队员们了解苦瓜生长习性,倾听致富带头人卢阿姨讲解杨梅村特色农产品产业链运转模式,随后拿起“剪刀、竹筐”帮助农户采摘苦瓜。一根根青翠的苦瓜送入箩筐,一个个踏实的脚印踩入泥土,看到收获苦瓜,卢阿姨笑的很甜。苦瓜因“筋”而苦,劳动人民打直了筋骨,将汗水撒入黄土,过上了甜日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生活越来越甜。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深,童声传唱爱国心
歌声注释缤纷课堂,实践队的全体成员与小朋友们携手共唱红色经典,深入领略共产主义精神深刻内涵。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们倾听跟唱每一句歌词,详细阐释其深远意义,协助小朋友们理解红歌中蕴含的崇高理念。他们更以饱满的热情放声示范歌唱,使小朋友们能在动听的旋律中,深刻记忆歌曲内容,感悟红色文化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红色歌曲被小朋友们唱响,小朋友们的学习热情热烈如火,全神贯注投入到音乐世界中,将每一首曲调的旋律、每一个节奏的律动、每一句歌词的深意都深深烙印在心间。志愿者们倾心尽责,以细致的态度筹备,以饱满的激情授课,传递红色精神,引导孩子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融入时代新人血液,使红色教育从“一点红”发展到“一片红”,让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漆扇剪纸展古韵,非遗课堂传匠心
以漆为笔,以扇为画,以点、甩、弹、划等手法,志愿者们在阳光下与孩子们制作漆扇,当手中的扇子沉入漆中再拿起来时,听到的是孩子们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惊叹“哇!真好看”,简约而不简单的漆扇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一次摇曳中感受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一张张红纸,一把把剪刀,一双双小手,纸随剪转,心随纸动,小朋友们剪出了花朵,剪出了红星,剪出了红旗,心间红色的种子已悄然破土,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了非遗剪纸艺术,埋下传承的种子。微光“童”行团队引导学生走进非遗课堂,让“美育”与“非遗”在乡村活起来,为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课堂敲钟警溺水,共筑生命防线牢
生命安全永远是小朋友们健康成长的保障。队员们在杨梅村文明实践站建起“防溺水安全小课堂”,为小朋友们讲述溺水时表现、溺水急救方法、发现他人溺水后如何做以及如何防止溺水,尤其强调了“不要盲目下水救援”的重要性。通过“小课堂”的学习,小朋友们掌握了溺水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到课堂最后,队员们呼吁家长们要加强对孩子们的安全监督,共筑生命安全防线,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红色基因铸青春,青春担当谱新篇
体悟红色文化、探寻红色基因。队员们先后来到“一苏大”“二苏大”旧址、红井革命旧址,华屋村,“长征第一山”云石山、叶坪革命旧址群。华屋村,实践队全体队员了解了“十七棵松”的故事,每有一位华屋村子弟出征,大家就会种下一课松树,约定革命胜利再返回家乡,但在化屋风俗中,松树是种在墓旁之树,战士们打出征起就抱定为革命牺牲的准备,华钦材、华钦梁、华德和、华崇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仅24万人口的瑞金,11万人参军参战,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7166名。寻访那段峥嵘岁月,实践队成员立志用红色基因砥砺自己的志气、骨气、底气,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青春笃行绽芳彩,奉献前行谱华章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微光“童”行三下乡团队的队员们躬身践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奋斗的风采,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通讯员 代于棋 许陈霜 赵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