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赓续华夏之光

发布时间:2024-06-03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我们小组通过参观博物馆内中华传统服饰补子的纹样,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服饰补子文化的深刻内涵。
补子是中国古代官服章制的重要元素,其起源于蒙元民族的胸背装饰,随后在明朝被汉化并融入了官方服饰体系,最终在清朝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本文的研究聚焦于明清两代的补子纹样。
胸背装饰原是蒙元服饰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应用范围广泛。随着元朝向明朝过渡,这种装饰形式被保留下来,并逐步演变为官员服饰的一部分。在明朝,胸背和补子并存,明典籍中两者名称均有记载。补子的引入强化了官服章制,促进了补服体系的形成,成为明清两代官员服装的关键要素。到了明朝后期,补服逐渐成为主流,而到了清朝,补服成为正式的官方制度,胸背则成为了历史。
在明代,胸背的纹样开始与官员的等级和职位挂钩。例如,早在洪武三年的谕旨中便有提到“……礼部奏定,内使监凡遇朝会,依品具朝服、公服行礼。其常服,葵花胸背团领衫,不拘颜色乌纱帽,犀角带。无品从者,常服团领衫,无胸背花,不拘颜色……”,其中强调了无品从者不能使用葵花胸背。洪武二十四年的《明史·舆服志》中,详细记录了不同等级官员补服上的图案:“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文官补子的主体纹样通常是一对飞禽,呈空中翱翔状态,一上一下相互呼应,呈现出律动之美,武官则用走兽。在主体纹样周围还有丰富的装饰纹样,如云纹、水纹和花草纹等。
不同于文武官员的方形补子,皇室成员采用圆形的胸背补子,如朱元璋的画像所示,其圆形胸背细节,所用的就是织金团龙圆补。这是基于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明朝后期,宫廷中出现了根据时节变化的应景补子,如《酌中志》所描述,祭灶至正旦用葫芦补子,元宵用灯景补子,端午用五毒艾虎补子,中秋用玉兔补子等。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顺应自然的思想,还反映了当时民俗文化的活跃,以及社会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展现。
清朝虽然废弃了明朝的服饰制度,改穿满族服装,但在许多方面仍延续了前朝的传统。清官服上的补子继续代表官员的职位,补子纹样也继续使用明代的鸟兽图案,但文官补子由明代的成对飞禽变为单一飞禽。相较于明代,清代的禽鸟除数量变化外,一些细节也一概弱化,多数双翅展开,单腿独立,一足微曲,脚步形态都为爪状,双翅展开。纹样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更加强调其作为官职标识的功能。除飞禽走兽这一纹样主题外,清代补子的基本纹样还有太阳纹、云纹、水纹和湖石纹。
清代补子与明代补子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太阳纹的出现,位于补子的左上角或右上角,象征着皇帝的权力。云纹、水纹和湖石纹分别代表天空、海洋和陆地,寓意着江山永固,社稷长安。
作为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一部分,补子的设计、表达和形象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和阶层秩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们是儒家思想治国理念下,以衣冠制度别上下君臣、明等级礼仪的重要体现。
补子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象征的美好和深远寓意,还在于其代表的社会秩序。这种双层含义赋予了补子深刻的人文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多角度解读补子文化,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和制度特点,并为当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提供丰富的启示。
作者:戴梁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缠枝之美
  • 对中国传统服饰中缠枝纹样的文化探寻
  • 06-03
  • 西小寨村支教活动:用爱与知识陪伴孩子成长
  • 牵手文杰,共同成长
  • 为响应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06-03
  • 大学生助力社区 共助社区发展
  • 5月3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区校共建”项目部在长沙市荷叶塘社区开展第十三次“大学生社区助理”志愿服务活动
  • 06-01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