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随迁老人传递社区温情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人大多选择跟随子女来到城市生活,这种老人也被叫做随迁老人。 “城市人”的新身份"F给老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如生活适应、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欠缺,同时对于新环境的排斥也势必会增加老人们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夕阳“政”暖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2月3日-2月4日来到了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道凤凰社区,通过对话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以现状为出发点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寻找现存问题,重视心理健康 2月3日实践队员遇见了正在散步的刘爷爷,在与刘爷爷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刘爷爷刚搬进社区不久,对于身边的建筑设施了解甚少,加上子女平日外出工作,刘爷爷只能通过外出散步的方式舒缓心情。在交流中刘爷爷这样说道: “平时子女工作我和他们的交流越来越少,与邻居之间的交流也较少,加上年纪大了,能给子女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心理有时候很无助。”
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中对自身的未来充满了担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老人们晚年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因此,随迁老人在城市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且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实践队员的高度关注,引导实践队员积极建言献策。

图为实践队员与刘爷爷交流日常存在的心理问题
文化生活单调社会融入艰难 2月4日实践队员在社区调查过程中遇见了吴奶奶,在交流中实践队员得知吴奶奶并不是本地人,在与社区中的本地老人交流起来也是力不从心,参加的社区文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平时也很少有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当谈到参与城市文化活动时吴奶奶这样说道。同时,吴奶奶也提到自己平日里由于时间原因多数时间在照看孙子也就切断了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也寥寥无几。
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随迁老人的生活质量,更可以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融入度。为此,实践队员又在社区开展了进一步调查,发现随迁老人多数出于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或者无法承担起更多的文化消费,如购买书籍、观看表演等。文化生活的缺失同样也会影响老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样引起了实践队员的重视,为增强随迁老人文化生活多样性而持续努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吴爷爷交流平日里的文化生活
优化融入措施提高融入质量 通过两天的实践调查,实践队员们就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难的问题召开了激烈讨论,以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增强随迁老人社会关系构建。社区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体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同根据随迁老人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绘画、书法等,帮助随迁老人更好地参与社区生活的同时构建起和谐的邻里关系,在相互交流中增进感情、满足随迁老人社交需求。
第二,改善居住条件。社会要密切关注随迁老人的居住环境,通过对社区设施建筑的改造升级,改善居住环境。同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公共区域进行集中清扫以提高随迁老人的生活质量,打造宜居社区让更多的老人受益,增强社区融入感。
第三,关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是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难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社区要定时为随迁老人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老人们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为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助力随迁老人社区融入。
第四,落实育儿体系的建设。政府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完善育儿体系的建设,在减轻年轻人育儿负担的同时为随迁老人减负松绑,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和参与社区生活,尽快实现身份的转变,实现对“城市人”的认同。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总之,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做为新时代青年要关注社会问题,为问题的解决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