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文物瑰宝》
万物有灵,物周为器。器物之上,常见匠人之心,传承文化血脉。这次实践活动,“文物推荐”实践团队把目光投向了文物。器物无声,但它却是生命的延续。它的存在诉说着历史,无比珍贵。而也正是因为它的珍贵,所以有了博物馆。一件件文物被放置于博物馆里,等待着一代又一代人类去了解,去探寻。于是,这个暑假我们出发了,围绕着“商朝,西周,春秋,唐朝,宋朝”为代表的朝代文物进行寻找,我们一起去探寻文物的声音。
8月4日,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郑州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量的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是由一些粘土和其他天然材料制成的陶土制品,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对比我们现在看到的瓷器。这些简直算得上是“简陋”。但是通过这些陈列着的连完整都称不上的陶器,我们不禁感叹,感慨我们祖先的智慧,他们是历史创造者,是文物的工匠,是文化的传承者。
再往后走,陶器逐渐变成了陶瓷,跟着这些陶瓷文物,我们走过了商朝,经过了西周,春秋。终于我们走到了“中国陶瓷鼎盛时期”—宋代。从比较初级的陶瓷,经过精美的加工和高温的烧制,出现了高级陶瓷制品和陶瓷器。陶瓷不断“精美化”“多样化”。从一开始有些残缺的器物,到琳琅满目的陶瓷器,作为承载者的文物在演变,但不仅仅只是文物的演变,这中间还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它在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生生不息。
第二站我们去了河南博物院。里面包含了我们所探寻的这几个朝代的详尽文物。去的时候团队成员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准备好去探寻黄河流经的这片沃土上孕育出的文化,准备好去探寻中华民族的根,准备好见证文物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
河南博物院远远望去,就像一个“金字塔”。他以元代的观星台为雏形,建筑的顶部是方斗形。我们提前做过笔记,这个形状喻指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我们不得不感慨设计之巧妙,工匠之用心。
正是夏天,我们去的那天温度很高,烈日当头。光是站在门口不动,都感觉汗流浃背。尽管如此来参观河南博物院的人依旧络绎不绝。我们站在门口排队的时候进行了简单调查。来的大多是河南本地的。外省的也不在少数,我们随机询问了一个外省来的大叔,他说他是来郑州出差的,高铁就在两个小时后发出,但是他必须来一趟河南博物院,感受一下中华文明的根。我们团队成员和大叔不禁相视一笑,也许这就是历史文明的魅力所在之处。
进了馆门口之后 ,一声声古朴的呼唤从展柜中传来。那是一种深埋于历史中,等待着被人们探寻的声音。我们抵住诱惑,先去寻找我们安排好的朝代文物。
我们先在二号展厅中看到了商朝妇好鸮尊的展柜,它就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在人们的惊叹,赞美,好奇中,诉说着商朝的历史。然后我们来到了四号展厅,看到了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鹤莲方壶。虽然有玻璃层的保护,但是行队成员依旧能够感受到它雄伟磅礴的气势,通身鸟、兽、龙纹交错,实在是瑰丽辉煌,不愧是春秋时期的精神象征。之后我们去寻找“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我们看到的铁剑虽然剑身已然断开,但是他并没有给人一种破败的感觉。反而好像看到了一位武功高强的英雄,以剑为依靠在短暂歇息,下一秒仿佛就能破空而上,指剑天涯。后来,我们来到了色彩最丰富的一个朝代,唐代,在最中央的展柜陈列着武则天金简,精简辉煌,但文字却扣人心弦。仿佛看到了手握大权的女帝在晚年自省的画面。再往下一个展厅,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犹如一朵冰莲静静绽放在宋代的历史上。逛完八个展厅,闭馆时间到了,我们恋恋不舍的收回目光。我们的参观虽然到此为止,但这些文物依旧在熠熠生辉,高歌着它们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递者。
第三站我们去了郑州商代遗址和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它们都是商代早期的文化基地。去这里是因为我们实践团队在查找历史文献时,看到了“天命玄鸟,降而为商。”我们无法描述看到这句话时内心的感触,好像看到了生命的诞生,又或是秩序的起源。我们想去一探究竟,想去看看这个“其貌不扬”的商代遗址和“少有人去”的商都遗址博物馆。
商代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是黄河文明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我们原定考察的是文物,因为对于历史的承载者来说,文物是首先被大家熟知的,是那种博物馆里陈列着被保护好的文物。但是谁又能说遗址不算是文物呢?它无疑是珍贵的,是历史的承载者。去的那天天气不是特别好,阴雨天。天空可以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正是这样阴沉的天气,我们才得以感受到这座“其貌不扬”的遗址的庄严和肃穆。在细雨中他静静矗立,无声的向世人诉说着什么。
“要通过历史文化以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留存于古籍旧典的一句一字,蕴含在黄土石碑的一粒一瓦。岁月的风吹雨落在墙体上留下不可逆转的痕迹,而我们能做的除了尽心尽力保存,更多的是要将遗迹、文物中留存的故事传承下去。天空依旧密布阴云,潮湿的风卷携着浩荡的历史气,一下吹了满怀。团队成员怀着不舍的心站在保护碑刻前,对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遗迹告别,希望这条城墙、这些石碑长久地屹立在中华大地,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扎根人心。
当然,文化的承载者不仅仅只有文物,遗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文化发展的方式跟随时代潮流也在不断创新。不论是郑州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文创店。文物传承与创新,沉淀与发展。沧桑日月,五千年来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尽的文化积淀,从具象化的文物到抽象化的精神,无数的“珍宝”在新时代下需要一种创意性的方式迎来新的生机。因此,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一系列文创产品背负使命应运而生。它们通过巧妙地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以多类形式让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场亲身的探访和实践,我们团队成员们的内心有着最真实的感受。文化和历史的承载者它们无声却伟大,它们或形状各异,或残缺不全,但它们无异都在奔波在历史的这条悠悠长河里,承载着中华的历史,丰富着中华的文化。古往今来,文化的延续从来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滚滚前去、川流不息。而今在新时代下,快节奏的信息生活也并没有让文化流失了温度降低了存在,反而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将继续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物绝不是困在玻璃窗里只能供人欣赏的空壳玩具。它富有生命力,它承载着中华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实践团队考察文物的意义也在此,我们参观博物馆,推荐文物,欣赏文物的创新与发展,就是希望让更多人和我们一样,不仅仅只是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就足够了。而是能够聆听到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文物的声音,透过这些瑰宝,看到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丰富。以我们微薄之力,让文物之声被更多人聆听。
作者:河南工业大学中华文物推荐行文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