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深刻体悟乡村振兴战略,2023年8月,浙江传媒学院“从压饼走进娘子关”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团队前往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以娘子关为着手点,了解“中共第一城”——阳泉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成长与蜕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农民的乡村发展红利。
8月5日,队员们纷纷抵达平定县,前往娘子关景区踩点,便于后期考察、拍摄工作的开展。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景区部分设施关闭,成员们立即决定修改方案。
8月6日,实践团队于上午十点抵达娘子关,正式开始实地考察。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唐代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此名。
调研伊始,实践团队参观了娘子关村内的水磨文化园。这座小巧的文化园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园内有装料斗、石碾、磨盘等模型,展示着当地特色的水磨文化。娘子关水磨是利用泉水、河水加工粮食、木粉的作坊,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由水磨加工的粮食,粮食纤维不会被破坏,保留了粮食的自然品质,是天然的环保绿色食品。通过参观水磨文化园,队员们们还了解到,娘子关近年开发了水磨压饼、水磨玉米饼、辣椒酱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千年水磨系列旅游产品,升级产品品牌、包装,注册了“咕嘟泉”“九关娘子”等商标,开展阳泉压饼和杂粮深加工农产品及娘子关千年水磨文化的推广、销售、传承工作。该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妇女的就业问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立“阳泉压饼产业化联合体”,将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到底,带领当地居民实现共同富裕。
娘子关的压饼制作工艺是实践团队重点调研的板块。压饼作为当地特色小吃,既为农民谋福利、增收入,也为创新致富探索新思路,更是为乡村振兴筑起了桥梁。为进一步了解压饼制作流程,实践团队与压饼制作人王晓娟开展了深入访谈。在与王晓娟的对话中,队员们得知,手工压饼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舀上一勺花椒叶面糊,摊平,高温和鏊子之间产生独特的反应,流动的面糊霎时变成薄如蝉翼的饼,再将压熟的饼放在特制的工具下,使其外形更加平整,增添酥脆口感。这一系列工序,王晓娟每天都要重复多次。制作压饼属于慢工出细活,王晓娟一小时只能做四十余张饼,但被问及未来是否会使用机器代替手工时,她毫不犹豫地摇头。她表示,无论是水磨面的细腻口感,还是用煤泥慢慢烘烤所带来的独特香气,都是追求高效的机器无法复刻的。
8月6日下午,实践团队正式进入娘子关风景区。为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提升游客体验,增加当地居民收益,相关工作人员在保留娘子关自然风光原貌的同时,增加了玻璃步行道、空中玻璃漂流等娱乐设施。受天气影响,实践团队仅体验了玻璃步行道项目。玻璃步行道位于水帘洞瀑布景点正背面的绵河北岸悬崖上,队员们行走在这条玻璃栈道上,美景尽收眼底——谷底水流湍急,两岸高山对峙,瀑布飞流直下,远处人间阡陌,不禁感叹,娘子关实为一处旅游佳境。
灼灼压饼香,昭昭振兴路。在本次活动中,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娘子关风景区,以阳泉特产——压饼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为切入点进行探究,以小见大,窥见乡村振兴战略为阳泉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带来的利好。队员们在实践中走进乡村、认识乡村,体悟乡村振兴战略,深刻领会感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为未来成为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提供目标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