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引导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还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实践加深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2023年暑假,我参与了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担任队长,带领队员前往了莆田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进行实践学习。在贾琪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有关大豆研究的理论知识,并参与了实操助农。

图为我与实践队员在大豆地拔除杂草
在种植大豆前,需将地上的杂草处理干净,接着用一只手将小铲子插入土地5厘米左右的深度,另一手随即播下2颗大豆种子,最后将其填平。每组大豆有16颗,平均在距离10—15厘米的位置播下2颗大豆种子。烈日当空,我们汗流浃背,体会到了耕农和科研的不易,但同时也无比的愉悦。风吹动大豆苗发出沙沙的声音,田间时不时刮来微风,看着褪去杂草遮挡而逐渐清晰的大豆苗地,我们成就感满满,收获也颇多。一边锄草,一边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大豆的性状、长势,以及其所受到的虫害,是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体验。傍晚,晚霞忽显,红色的霞光把整个云层都染成了红色,我们停下手中的活,静静欣赏,心里感慨着,也许这就是学农的意义。
通过这次田间劳作实践活动,我也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永葆奋斗本色,把握时代潮流,要密切关注农业及相关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努力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青年人才,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尽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更好的服务三农。
此外,我们小队还前往莆田市秀屿区“三座厝”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了革命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

图为实践队在三座厝林汝楠同志故居前的合影
“三座厝”是一座承载着家族根源、记忆、历史及荣耀的清代古民居,更是一座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红色文物。古民居保存中的物件无一不体现出游击队英勇抗战的革命精神,更让我们感觉到历史仿佛又重现于眼前。而“三座厝”不仅是红色历史故事的传诵,还是林氏家风家训的传承。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一种文明的延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次的红色革命精神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新青年在学习与生活中应积极学习这种革命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为社会建设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在实践的最后一天,我们队员围桌而坐,向几位优秀的研究生学长学习交流。

图为实践队在与郭春林学长进行交流学习
我们采访了新研一学长刘雨杭以及在研究所工作的硕士师兄郭春林。雨杭师兄向我们介绍了考研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面对任何结果都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基础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但对于知识的不断巩固也更为重要。比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科目,都是熟能就能生巧的科目,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巩固,都能够得心应手。春林师兄说,追求梦想永远都不会晚,哪怕是慢一点,只要心里有信念,就能实现梦想。但同时我也明白了,与其等梦想来敲门,不如从当下就开始努力,要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去积累经验,梦想也就触手可及了。从两位师兄身上,我们都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这也是我们这一趟实践途中额外收获的尤其宝贵的东西。
对于我来讲,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这些组合起来,可以说是我踏入大学时代最美的一笔,是我青春乐章上亮丽的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