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山东中医药大学“铸魂非遗,振兴乡村”三下乡实践团利用暑假的一小段时间,从7月5日起截至7月10日,深入文祖镇三德范村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为当地非遗传承与开发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目前乡村发展状况与非遗的保护与留存情况,深入调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为其提出若干解决方案。真正做到用文旅结合的方式,以地方非遗特色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打响非遗振乡村第一枪!

图为实践团三德范古镇合影
项目团队采用行街采访和集会商议的模式,通过调查走访三德范村村民,了解当地乡村发展模式与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状况,积极响应二十大关于巩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努力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其次,对当地居住民进行采访来深度剖析乡村实际发展阻滞的具体要因,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对当地未来发展状态进一步评估。
根据三德范村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研,一是三德范村近年来关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二是三德范村非遗传承人的相关收入状况,三是三德范村非遗秧歌队、舞狮高跷表演在文化传承中所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一、受近几年疫情影响,非遗游街扮玩,秧歌高跷的热度有所下降,与旅游业的结合并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二、从事非遗文化传承相关工作的多为老一辈艺术家,并无固定收入和村内补贴;三、存在非遗传承中存在资金难启动,无专业培训组织,无发展闭环链的问题。
本次出行过程中,实践团也与三德范村村委会深入交流沟通,针对调查结果中的问题,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技术,在后期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也为该村更好更快的建设新农村献言献策。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三德范村非遗项目活动已经开通自己的互联网账号,在美篇等APP上发布拍摄的作品,据此情况,实践团再度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短视频传播、AI数字化信息数据处理等技术,最大范围促进了三德范村非遗文化的传播,使其尽快的重新进入到大众视野之中。同时更加明白了保护利用好非遗文化,不仅有利于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完善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更在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贡献出不容小觑的一份力量。

图为队员们合影
从本次实践结果来看,三德范村关于非遗传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规模虽小但总体势头强盛,颇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劲头。可以说,非遗振兴,未来可期!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特色。”在本次活动中,实践团把非遗文化作为三德范村的产业特色,秉承着护好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的原则,希望能为这个富有文化魅力的小乡村带来更多的读者与听众,让快节奏下生活的人们愿意为此慢下脚步用心去阅读和倾听非遗村的故事,这也正是“文旅结合”流行的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