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十八洞村感想
7月11日,为期五天的十八洞村党史学习教育实践顺利完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话实在不假。当我们团队成员顶着烈阳,或是奋斗在夜晚辰时,或是在填写问卷时面临语言不通之难题,或是强忍经过崎岖山路时生理上的不适,积极投入实践活动中。这一路上,大家都相互打气,相互鼓励,亦是让我看到了团队的力量,也十分感谢带队老师阳信生面对出现的疑难,不遗余力地帮助寻找解决的办法。潮湿闷热的天气吓不到我们,蜿蜒曲折的山路不会让我们退缩,因为我们是新时代有梦追梦的湖工商新青年。
好日子就在绿水青山中
十八洞村的景让我沉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其实巍峨的山景早已司空见惯,但是十八洞的景色不同,在精准坪广场,你可以一眼望见一市三县,视野豁然开朗,一座又一座的山重重叠叠,恍恍惚惚,最妙的是起来早些,感叹村里浓密的云雾,一层又一层,可真成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待到气温稍高些,雾渐渐散去些,又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时刻一个面貌,千变万化,好不令人欢喜。十八洞村不仅有山、有云,还有惊险的悬崖,崖壁上的重重树林,突的会让人想起刘长卿的“悬崖绝壁几千丈,绿萝袅袅不可攀”。正在修建开发的十八溶洞虽遗憾未见真容,但看她的宣传海报,也会积足好奇。除了天然景观,还有新红色地标文化,沿着总书记曾经走过的路走上一走,感受总书记走过每一步时所见,心中激动不已,红色记忆让人倍感温暖;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洞村民的精气神,让我们深刻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积蓄起前行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2)回首来路漫漫,矢志不改初心
十八洞村的人让我敬仰。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并且率先摘掉贫困帽子的贫困地之一,其中十八洞村的工作队干部们、村民们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每一位致力于勤劳致富的村民的行动加速了“脱贫”列车到达终点;让田修路、双人合力抬巨木,十八洞村不止十八个故事,一个个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特别是驻村干部,但其实他们也是千万普通人民的一员,有家庭,有自己的生活,舍小家为大家,十八洞村的“蝶变”, 亦是驻村干部付出的生动体现。在访谈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无论干部还是普通村民,都怀着对党、对国家、对总总书记深深的感恩之情,喝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的品格,他们从未忘记,也时刻践行。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围着十八洞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像田晓队长说的“好坏都是干出来的”,十八洞村中的每一个人都怀着“一心向党,艰苦卓绝”的信念,时刻保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在各项工作中“合成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聚力。
携感恩同行
十八洞村的情让我留恋。是从什么时候感受到十八洞村的情的呢?是从走下公交车后十八洞村村口卖西瓜大爷的热情指路开始的。十八洞的情,还体现在驻村干部、石顺莲奶奶、施进兰老主任等对对我们大学生团队的关心、关爱和支持,体现在十八洞村民及来十八洞参观考察的游客热情支持我们的访问和填写问卷,体现在我们打印调查问卷不便时,十八洞村部干部和驻梨子寨文明实践站内企业员工的热情支持,体现在爱在拉萨杨大姐、阿雅农家乐杨大哥等无论我们什么时候(有时候到了晚上九、十点)到店吃饭都会热忱地为安排丰盛可口的饭菜、让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便利,体现在杨哥民宿对我们的要求有求必应,更体现在每天流连忘返于各大红色新地标及耳濡目染于红色人物讲述的红色故事给我们的深深的触动。
三下乡实践的日子说不上轻松,但我们团队也从未放弃,在本次实践中,我也更加加深了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十八洞村,我们再会!
作者:彭琳茜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赓续红色基因 再迈红色征途
- “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青春三下乡|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赴新疆“文铸火洲”红色文化宣讲实践团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