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这一个内涵丰富、领域广泛的综合性大战略指引下,乡村振兴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山西师范大学“盐湖振兴新道路,助力乡村新发展”调研实践团队在2023年7月22日对运城市盐湖区进行乡村助力,推动实现盐湖区经济文化旅游一体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湖新篇章,在这片土地上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年担当,用行动感悟乡村振兴。
一、环湖共寻生态美,访客齐思振兴策 七彩盐湖——将一颗见证乡村振兴这一路上艰难历程的种子埋在队员们的内心,2023年7月22日,山西师范大学校社联〝盐湖振兴新道路,助力乡村新发展”实践调研队来到盐湖景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用青春抒写实践故事,携手共谋乡村振兴。
7月23日上午,通过对盐湖景区环境的拍摄和参观,实践队的队员们对盐湖景区的风貌和环境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明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重中之重,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推动千年盐湖华丽转型,让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盐湖景区已成为运城的一张新名片,提到七彩盐湖,也就提到运城,盐湖的未来发展与运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盐湖将会重现展现独属于它的魅力时刻。此次投身社会实践,实践队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领略盐湖美景的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捡拾垃圾,为盐湖的环境保护做出一份贡献。实践队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我,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展现着新时代青年的朝气蓬勃。
下午,实践队来到七彩盐湖并针对盐湖地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盐湖地区发展状况等问题向盐湖地区周边人员进行采访,通过与工作人员、游客进行交流分享。队员们充分感受到盐湖地区群众众志成城,发展建设美丽盐湖才是民心所向,通过此次七彩盐湖之旅,可以看到在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努力下,运城盐湖不负期望,立足底色,发挥运城生态环境优势,促进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收入大幅增长,人民幸福指数和认同感稳步提高,盐湖未来必将繁花似锦,一片光明。
二、千年文化今朝复,乡村振兴谱新篇 博物馆和池神庙——通过历史的讲述让这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盐是文明的尺度。河东大地能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盐。为了深入了解盐池发展及其文化底蕴,7月24日,实践队走进河东池盐博物馆并对讲解员进行采访。河东池盐博物馆,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池神庙”,是我国唯一保存良好的盐池庙。博物馆坐北向南,依丘陵地势高低错落而建,其南门正对着浩渺的盐池。它通过盐池的形成和历史演变、盐池产盐的流程和原理等内容,向大家集中展示运城五千年的盐文化。在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对讲解员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盐湖的历史脉络,以及盐文化,体现出盐湖对于当地群众的重要性。讲解员还说道,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盐湖的修复力度,让盐湖在变好的同时,吸引大量周围地区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增加了各景区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当地许多百姓的就业问题。盐池文化源远流长,队员们通过在博物馆参观和采访深入地感受盐池的文化气息,在文化渊源中汲取精神力量。
7月25日,队员们参观当地的盐池神庙,领悟古人如何敬神,正如池神殿中所写“问之不答求之应应之寰宇,听则世声敬则灵灵则心诚”。古人产盐运盐大多都要经过这里,有供商旅居住的,有供奉着神仙的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盐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丝毫没有发生动摇,通过对游客的采访,得知了盐池的重要性。在科技没有发展的时候,盐池可以说是运城人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国家综合实力的飞速提升,以前落后的制盐方法就需要改变,需要及时转型创新,当地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运城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在“绿富同兴”上下功夫,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之路,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用名胜古迹做载体,发扬河东盐文化,走文旅发展之路。政府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让群众吃上“生态饭”,生活更幸福。
三、共聚盐湖访乡村,同思振兴绘蓝图 村民——村子里家家户户热情的表现,如同一汪清泉将种子浇灌,使其茁壮成长。乡村振兴既是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持续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抓手。为了解乡村振兴在盐湖地区的落实情况,7月26日,实践队前往盐湖旁的环池村,对其村委会和村民进行采访,并请村民填写问卷。采访两位村领导时,队员们询问了有关乡村振兴的工作事宜,了解到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村加快了公路交通建设,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加快了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完善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了农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村民表示在乡村振兴的带动下,收入水平提高了不少,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方便了村民们的生产与生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随后实践队分为三组,请村民进行问卷的填写,了解到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村子解决了许多贫困和落后问题,在基础设施、交通道路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十分感谢政府的帮扶。在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中,村民们的幸福感不断提高,通过实践让队员们走进盐湖振兴新路,探寻乡村重振的时代密码。
时间来到7月27日,实践队员们为深入了解乡村生态环境,在环池村参观了文物古迹野狐泉,并将美丽乡村蓝图描绘在画布上。首先在村委会的带领下,队员们一起参观了野狐泉,据介绍这口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盐文化发展的历史,至今仍泉水不息,造福着周边百姓。近些年,村委会带领村民们为野狐泉进行了修缮,并立碑介绍野狐泉,为更多人能了解野狐泉的历史和加以保护传承。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当地加强野狐泉文物保护与传承,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提升村民幸福感,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提供旺盛活力。结束参观后,队员们用画笔将这几天在盐池和环池村的见闻以及对环池村未来的美好愿景,一笔一画地勾勒在画布。为了表达对村委会的感谢,队员们将这幅画留在了村子里,把实践队员们的心意也留在了村子里,希望村民们的生活更幸福,村子更美丽。环池村只是中国千千万万村庄乡村振兴的缩影,队员们在这里凝聚青春力量,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社会责任融入到乡村振兴中,借助队员们的聪明才智和劳动力量,共同推进乡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多层次、多维度发展。
四、深入探讨明振兴,青春聚力正当时 政府——来自官方的政策以及发言,让这一路以来艰难成长的种子开花结果。7月28日上午,山西师范大学“盐湖振兴新道路,助力乡村新发展”实践实践队与盐湖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峰就盐湖区脱贫攻坚这一问题进行了座谈会,并对张主任进行采访。张主任就如何打赢盐湖区脱贫攻坚战,落实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及后续可能因为突发事件而返贫的人群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和讲解。首先,当地政府成立了扶贫工作小组并下发任务,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去扶贫地区实地走访。对于整个村比较贫困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后报回,再经过整体的讨论以后,投资建厂,提供工作岗位,帮助摘掉绝对贫困的帽子。在扶贫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是一开始工作小组成立的困难,有关后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张主任表示,会进行定期的走访,同时密切关注可能返贫的人员,并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这场的座谈会,队员们知道了脱贫攻坚路上的不易,乡村振兴也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要切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劳动力量,推进乡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多层次、多维度发展。
燃青春之魂,品盐湖之美,书振兴之梦,担复兴之任,扬奋斗风帆。此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使实践队的成员们体会到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艰难与不易,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凝聚众智,集聚众力,政府将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民生活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必将更加恢弘。我们青年也要以最佳状态扛起使命担当,矢志不渝感恩奋进,在推动盐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中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湖新篇章。青年正当时,树强国有我之志,谱乡村振兴,踏志愿之行,立青春之志,全面深入乡村振兴,发挥创造活力,彰显实干本色,放眼未来。希望盐湖区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领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