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所学校学子组成的“圆梦工程”暑期社会实践团于望江县开展传承望江挑花文化的调研活动。
一、探渊源
望江挑花是流传于安徽省望江县内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与民间美术,起源于唐代,发源于安徽省望江县鸦滩镇,距今已有1000多年发展历史。“日里撑船撒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在这片渔耕并存的雷池大地上,最初的望江挑花作为祭祀的“敬褡”,载着百姓们抵御自然灾害的寄托、对安康生活的期待应运而生。2006年,望江挑花被安徽省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1日上午,在望马楼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望马楼村挑花基地。望江挑花采取织挑结合的工艺形式,包括挑、钻、游、织四种传统针法。同时,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飞禽等为题材,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组合等方式表达意趣,从早期的头巾、围裙、鞋帽装饰到如今的靠垫、窗帘、壁挂摆设,挑花走出当地农户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二、赏作品
8月1日下午,团队来到望江服装城小镇客厅,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世福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望江挑花非遗展厅。
在王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挑花属于传统民间美术刺绣的一种,主要分为湖南挑花、湖北挑花、安徽挑花、苗族挑花四大类。而望江挑花与其他地区挑花的不同之处,即多以白色坯布为底、青丝为线,或将坯布染为青色、白丝为线,不仅具有对比醒目、色彩协调的美学特点,更是尽显传统徽文化之清白雅韵。同时,望江挑花独特的双面绣工艺使得图案正反成趣、“表里如一”,展现着手艺人的智慧与巧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大都出门挣钱,没有空余的时间来挑花,掌握挑花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地就变成非遗项目。在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传承者的坚守下,这种技艺在艰难中传承下来,并且申报为国家级非遗,这是望江挑花的幸运。” 谈及望江挑花的传承,王世福老师讲述了他们所作的努力,包括建立挑花数据库、持续开展培训活动、举办固定规模挑花展览、出版挑花图册与校本教材、融合挑花工艺进行服装设计并通过电商销售等等。


三、亲体验
8月5日上午,团队前往望江县皖江学院,在望江挑花保护与传承基地亲身体验挑花工艺。经纬相交,手起针落,意犹未尽。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队员亲身体验挑花基本绣法,队员们表示挑花是一项精细繁琐的工艺,绣成一幅完整的作品,不仅要求手工艺人有着娴熟的绣法,更考验着体验者的专心、细心以及耐心。


传承非遗技艺,体悟文化魅力。在这个物质条件与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技艺的传承更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坚守。作为新时代学子,应当积极宣传望江挑花,发挥其内生动力,深入产、学、教融合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让挑花之“游刃”贯穿我们的生活而不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