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之语,承文明之长风
这个炽热炎炎的夏天,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竹影泥痕,古韵传世”非遗传承实践小队于7月6日来到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内的“双契轩”竹刻世家深入了解无锡留青竹刻技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在这里,有着一个坚守竹刻技艺的家族,他们前赴后继,名家辈出,竹刻技艺在他们的传承下历经一百二十年而不衰。小队成员们感叹他们的坚守与传承之余,却也对留青竹刻的内涵不甚了解。但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感悟颇深,收获颇多。
“时间掺杂着竹屑,诉说岁月未逝,繁华永存的韵味”这是当我走进竹刻工作室的时最强烈的感受,那一刻仿佛世界都安静了,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手艺人的刻刀之间,一转一划皆是匠心独运,正所谓刻刀下便是全世界。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鸟动物在老师的妙手下在竹背上显现出来,我们不由得惊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老师的浸染与滋润。水仙、幽兰、寒梅、修竹、荷花等高洁雅致的题材,在耳濡目染间,这些素雅清纯的植物赋予了老师不同于旁人的气质,使得她的作品多文人的才情风貌,别致清新。
这次的观摩经历给了我们一些不同的感受:这些古老的题材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对生活的高度诗意的表达,通过这些花鸟的题材,我们不仅看到了自然之美,更凝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情感与智慧。在这些艺术作品中,传统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乔老师的作品,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润滋养,这种温润并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一种思想的传承,一种对人性、自然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乔瑜老师跟我们分享道,每一件竹刻作品完成后,竹肌会与空气中的氧气产生氧化反应,竹刻的颜色也会变得越深,对比度会变得越高,也就越具有观赏价值。
我不禁深思,恰若竹刻随着时间的沉淀而珍贵,人生也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演绎着酸甜苦辣。竹木在时间的泡发下逐渐展现出更高的对比度和观赏价值,启迪着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在时间的磨砺下逐渐变得更加有内涵和韵味。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而言,生活的起伏与曲折,应该用来磨砺我们的心智和意志,使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而不是一味害怕和逃避问题,我们要学会解决问题,努力成长为翱翔的雄鹰。
竹,被视为是君子品性的代言,耐寒挺立,心虚节贞,德比君子。竹刻,是中国文化柔美、和谐、亮节、傲骨等艺术情操的缩影。乔瑜老师的童年,充满了淡淡的竹香,有着竹子的韧与直,有着竹林的幽深、出世、淡泊。他们家族五代人的人生,是双契轩竹刻的历史,也是留青竹刻的传承史。在双契轩竹刻世家的传承史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竹子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的使命和责任。
这种感悟不仅仅停留在竹刻艺术的表面,它深刻地触及到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责任。乔老师的话语中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责任感,这也唤起了我们内心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我们深知,正是这些传统文化中凝聚的价值观和智慧,为我们的成长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人生赋予了更多深刻的意义。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我们不仅是个体,更是整个民族的延续。
留青竹刻的匠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将竹子打造成精美的艺术品,他们选择竹子的过程亦展现了属于他们的勇气和决心。竹子的砍伐与锯割,如人生中不断面对的难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并战胜。而为了保护竹材不受损,不得不艰难地运送下山,这像是我们为了珍惜和守护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得不经历各种考验和努力。
最后,经过煮、擦、晒的过程,竹子才能被打磨得如此精美,也正如我们经历人生的种种历练和锤炼后,才能在生命的舞台上展现出真正的光彩。竹刻作品的精美,正是通过人生坎坷与磨砺的终极升华,成为无锡文化艺术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卓越,方能创造出更加美丽、精彩的人生杰作。
“以竹为则,与竹相伴”。这是双契轩竹刻世家的家训,更是人生信条。乔瑜老师说到竹子谦虚,正直的美德,在他们家族里世代相传。是啊,竹刻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赓续。反观当下,现代社会家庭观念薄弱,严重缺乏核心精神支撑,导致人际关系一度紧张。我们需要这样的家规家训来世代传承,约束邪念。作为青年大学生,更应以身作则,弘扬积极价值观,努力投身小家庭之建设,以期推动祖国之发展。这大概也是我们加入实践团队的初心和使命吧。
在提及当下留青竹刻技艺的年轻一代培养和市场推广情况时,乔瑜老师面露难色,她表示希望有新鲜血液充斥到工作室里来,使留青竹刻可以尽快的融入市场。
老师的期望让我深思,或许这是中国的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的共性问题——年轻一代缺乏匠人精神,传统手工艺作品市场占有度低。近几年来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然而仅仅依靠政府的庇佑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这一重担落在了我们年轻一代的肩上,我们必须常怀敬畏之心,埋头虚心学习,苦练过硬本领,方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乔老师总结了自己创新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每一条路都可以去走,都要去做,如果不去探索的话,不知道哪一条路会成功,连探索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才是真的失败。
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启示,对于非遗传人来说,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各种可能性,他们才能够超越传统的桎梏,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如果不去尝试,不去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就无法发现潜在的成功之路。
乔老师的言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这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勇气去尝试新事物、拥抱新技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适应力。只有勇于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突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挑战,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保持对自身成长和创新的渴望。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传统的智慧和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和价值。
“我和我爸一直说,我们做好那棵茁壮成长的香菜就可以了”这是乔瑜老师在谈及留青竹刻是否需要引入资本时说的话。在我看来,香菜是一个类比,是老师在思考竹刻在非遗中的地位的一个类比,它不是一道主菜,但能为非遗文化唤醒那一抹生机。是啊,引入资本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是留青竹刻名声大噪,但是资本背后的唯利是图必然会与传统技艺的匠心背道而驰,从而得不偿失。这当然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或许,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乔瑜老师的话,不能让利益冲毁传统的匠心,更不应该让资本裹挟着文明前进。
刀刃与青竹摩擦碰撞,撒落丝丝碎屑。竹子用它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百年技艺匠心独运。在团队调研学习中,我不仅感受到留青竹刻技艺的博大精深,更对一代代坚守文明传承的匠人充满敬佩和赞叹。我们年轻一代应怀揣梦想与激情,为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沉下心来,扎实努力,精益求精。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点燃非遗瑰宝的光辉,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绚烂的色彩!
作者:钱鹏浚 焦一洋 来源:南通大学
- 以竹之语,承文明之长风
- 文章简介介绍了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竹影泥痕,古韵传世”非遗传承实践小队的实践调研活动。他们前往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内的“双契轩”
- 08-20
- 支教花开别样红
- 首先,通过这次支教活动,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光荣。由于阳光幼儿园位置比较偏僻,所以无论在生源、信息,还是各种教学
-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