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等核心因素,同时也是连接过去和现实的桥梁和纽带。
7月9日上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海南大学热带风华实践团一行13人参观了海南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我们在以全新的方式近距离感受海南椰雕、贝雕、剪纸和木雕等各种非遗文化的精湛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为这些传统技艺和习俗所蕴含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深深震撼。
海南椰雕素有“天南贡品”之美誉,它的原材料主要采用椰壳,它比金属更柔和、比木材更有质感、比泥土更有韧性,展馆中的椰碗、椰杯、椰壶等展品件件造型古朴,画面雅致,质地轻巧,做工精美,不仅体现着椰雕技师对非遗文化的高度理解,展示着椰雕技师出神入化的技艺和创作的灵感,同时这些展品更是在默默讲述着海南椰雕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让我们感受古老文化与创新科技的交织、碰撞与融合。
在展馆里陈列的有着国画的神韵、刺绣的空灵、玉雕的质感、珍珠的光泽的海南贝雕更是古代文明与现代工艺交融的完美体现。通过展馆讲解员我们得知,这些精美绝伦的海南贝雕每一件都是从一颗颗平凡的贝壳,经过艺人的精心雕琢,才蜕变成了外观精致、流光溢彩,形态自然逼真、意蕴丰富让人惊艳的工艺品。在赞叹的同时,让我深刻感受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匠心精神,了解了中华上下几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的宝贵财富。对于海南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开展探寻,以期让它们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国家带来更多的骄傲和美丽,也是我们实践团此行的主要目的。
7月9日下午,我们在骑楼老街找寻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痕迹,看到了海南椰雕与琼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貌,并展开了关于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感想颇深,自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迫在眉睫。
我们在骑楼老街随机采访中,本地的人群对于海南省的非遗文化局限于琼剧,却有忽视其他非遗文化的现象,而外地游客对于海南省非遗文化的了解多于其他人群,在采访中谈及传统文化及海南省非遗文化时很感兴趣,这可能是对应了那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一样,这可能与其长期生长在海南本地对优良的环境优秀文化在观念上有些淡化有关,如:因为椰子随处可见,人们没有意识到椰雕也是海南省的非遗文化等。
我们在实地探寻中也发现大部分本地商家只清楚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但不清楚其发展历史与背景,相比于街头采访人群及游客,了解程度略欠几分。本地商家其中青中年人对非遗了解较少,只局限于哪个地方有售卖,仍旧停留在商品价值方面,对此我们呼吁其进行主动关注。
老一辈的经商人家,对海南省的非遗文化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但是他们还是非常了解海南省相关的文化传承及相关的非遗工作室与手艺匠人,他们也希望能够将这些地域性特色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来,在探寻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 1956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成立椰雕工艺厂。1958年,富道村椰雕老艺人文必得参加北京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文必得老人即席表演椰雕茶具赠送毛主席等一些有代表性椰雕历史文化,也学习到了很多的非遗文化内容,让我大有裨益。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人民历史的见证。本次探访的过程一是让我们发现了海南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度不高,二是在对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还存在方式单一的问题。对此热带风华实践团也有几点建议和感悟:
一是海南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开发新的价值。可以过加大宣传,并鼓动感兴趣的工艺匠人及社会团体参加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讲座和工作坊,举办一些有知名度的大型活动赋予海南非遗文化更多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期待其走得更远;二是打破传统学徒制传承方式,建立数字非遗文化传承模式,以视频、图册、网络等数字记录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并分享相关的故事、传统技艺、音乐和舞蹈表演等,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海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永不失传;三是与相关社团、学生组织或学校合作,共同策划展览、工作坊、演出等。希望海南省的非遗文化能够在日后每一个人的努力下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热带风华实践团团员在骑楼老街与行人交谈。热带风华实践团通讯员 亓志飞 摄。

图为热带风华实践团团员在骑楼老街与学生交谈。热带风华实践团通讯员 亓志飞 摄。

图为热带风华实践团团员在骑楼老街与商家交流。热带风华实践团通讯员 亓志飞 供图。

图为热带风华实践团团员在骑楼老街与售货员交谈。热带风华实践团通讯员 亓志飞 供图。
通讯员 亓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