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总结篇|用脚步丈量大地 以足迹书写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说,“情有所归,方能心有所系,身有所往”。我们脚下的神州沃土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百年的峥嵘岁月,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股力量。”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筑梦黔行”实践团的成员们参访当地非遗,重走长征故道,进行实地探访与调研。
文化
黔陶乡以特色土陶闻名;村落中布依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文化相互融合,使当地成为特色的非遗传承地。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民间文化习俗、配合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人文建筑,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研究载体和重要的经典文化旅游资源,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正长久不衰地向中外游客展现出神秘东方的文化底蕴。
苗绣 穿针引线,绘锦绣山河:“筑梦黔行”实践团首先前往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深入了解一项独特手艺—苗绣。青岩古镇苗绣基地从苗族人民的信仰中寻找空间展示的灵感,从大自然中提取元素,山川、河流、烟雨、云雾、飞鸟、昆虫、植物、建筑,运用历史画卷的表现方式把所有元素串联起来,让整个空间沉浸在自然和认文的景象之中。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是苗族人家反映追求幸福、长寿等美好愿望及记录族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之中,苗族人民用刺绣来记录对于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表达着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承。
陶艺 寻黔访陶 塑凝固旋律:黔陶乡以“陶”闻名,为了寻访陶文化,“筑梦黔行”实践团启程拜访陶艺文化传承人。通过参观陶艺展厅,观看陶艺制作过程,实践团成员对陶艺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在与传承人的沟通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陶艺文化的兴起与发展,黔陶兴起于民国,但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式微,依靠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今黔陶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芦笙 笙节参差 奏明快乐章:为了深入了解芦笙文化,实践前往贵阳市高坡苗族乡进行了实地采访和调研。作为一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乐器,芦笙素来被看作苗族的代表特征之一。每逢婚丧大事或节假日,芦笙便会闪亮登场,明净透亮的歌声盘旋于苗寨之上久久不息。实践团采访了省级文化传承人——罗廷开先生和他的父亲。 “芦笙响,五谷丰,六畜旺。”,在父子二人看来,这门技术对苗族而言十分重要,需要代代相传。为了对芦笙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父子也会去当地中小学传授芦笙吹奏的技巧。对于罗廷开父子而言,制作芦笙不仅是个养家糊口的生计,更是为了不辜负祖辈期望的传承。罗老师呼吁道:“大家一起,把我们的珍贵文化传承下去!”
红色
祭奠黔陶无名烈士 不忘英烈铁骨忠魂
贵阳市黔陶乡关口村洒村公路旁的半坡处,1副英烈忠骨长眠于此,实践团前往烈士陵园,缅怀红军烈士。实践队成员一一向烈士献上鲜花,默哀悼念。烟烽虽然早已消散,但记忆永远不会冲淡。一片片陵园,一座座丰碑,传颂着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而许许多多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英雄虽然无亲属祭扫,但每一位受过他们庇佑的中华民族后代,都是他们的子孙。
我们仰望同一片天空,脚下的天地已变了模样,微风带来你们的祝福。
重走红军长征步道 激扬凛然英雄气概
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
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主力分三路先后进入贵阳。途经花溪,先后走过青岩、黔陶、高坡沿途10个村落。7月26日,“筑梦黔行”实践队成员重走花溪红军长征历史步道,共同重温红色历史,追溯那一抹红色记忆。
实践队选取了主要位于黔陶乡境内的红军长征步道,也是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中佯攻贵阳所走的道路。以红军会师亭为起点,经过罗依新寨桥等地,总长约十公里。步道主体为山中松林地段,实践队成员翻越三座山丘,走过陡峭的崖壁,涉过湍急的溪流,真切地感受到了红二、红六军团当年“佯攻贵阳、调虎离山、西进黔大毕”的征程的艰辛。
探望半坡退伍老兵 重温峥嵘奋斗岁月
7月27日,实践队成员前往半坡村退伍军人王正林的家中进行探望。
在采访过程中,王爷爷讲到自己1979年入伍,当时他不过20出头的年纪,风华正茂,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岁月献给了国家与人民。讲到参军的原因,王爷爷坚定地说道:“我当兵,我入党,既不是为了升官,也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王爷爷在回答中反复提及人民一词,真正贯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还说:“只要还有群众的生活不如共产党员,那么就要继续努力!”王爷爷始终认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把自己放在末位,而把人民放在首位。
王爷爷退伍后担任半坡村党委书记,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最后,王爷爷鼓励实践队成员们未来要去最穷、最艰难的地方扎根、发展,要能吃苦,能奋斗,始终牢记为人民奉献的理念。
怎么能忘?那“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仍能化碧涛”的英勇无畏;
怎么能忘?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艰辛征程;
怎么能忘?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奉献无畏。
唯有传承前辈的风骨,才能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唯有铭记前辈的嘱托,才能拥抱更美好的未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征程上,东南大学筑梦黔行实践队将更加笃定信念,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
作者:张卓雅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南信大学子:不啻微茫,聚光宣党
南京一次汇总宣讲,各地市分别宣讲
学习红色历史:党的光辉历程: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强调党的领导地位-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