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医科大学急救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急救队”)的一份子,我与另外10名分别来自临床,麻醉,影像专业的同学共同组建急救队三下乡雷州分队。自2023年7月10日至7月17日,我们以“悟空勇闯关,急救护成长”为主题,联合雷州市附城镇共青团、雷州市英山村民委员会、高山村民委员会和雷州市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携手在高山小学、英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为:急救知识宣讲、急救技能教学、公益服务反哺。在活动过程中我感悟颇多、收获满满。短短七天的急救知识科普,却赋予了我数十载人生中不曾拥有的意义。
科普那几天虽然天气炎热,持续的高温令人疲惫,但一听说有这样一个可以学习急救知识的机会,村里的小朋友却还是蜂拥而至。在科普服务刚刚开始的时候,来到陌生的地方、听着陌生的雷州话、面对陌生的面孔,我心里设想过了许多困难的场景,但无论是参与活动的群众还是工作人员,他们的态度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于是我放下了拘谨,变得轻松自在,慢慢融入了为人民服务,科普急救知识志愿者的角色。内向腼腆的我面对一张张热情积极的脸,也逐渐变得能说会道,说说笑笑。这其中有儿童、有青年、有中年人,他们或相识或从未谋面,但他们都同样的专心认真,一起练习、一起操作,那些温暖的瞬间就仿佛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一起和睦相处的时刻。每一圈的绷带缠绕、每一下的胸外心脏按压、每一节三角巾的折叠,都倾注我们和现场观众的对急救的热血、对生命的尊重。
这次三下乡里让我收获最大的是,让现场观众改变了对急救看法。”原来心脏按压不是按心脏的呀!“”心肺复苏要做五个循环啊,我做一个就很累了,医护人员真的好辛苦啊。““原来烫伤要马上用凉水冲洗,而不是用生油涂啊”“原来海姆立克法并不难学,一下子就学会了。”“开学之后我要把我学到的急救知识教给我的同学们,我来当小老师,让大家一起掌握急救知识。”除此之外,他们对急救知识的好奇和尊重也很让我感动。无论是以前对急救知识一无所知的小朋友,还是有一些急救知识的大人们,他们的每一节急救课都全神贯注、认真投入。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瘦弱的九岁小女孩漫漫第一次尝试做心肺复苏。她做完一整个流程后,我在旁边指出她在按压过程中,手臂没有夹直,而且按压深度还不够。我以为她会试着做几个动作,然后去旁边休息。没想到,她又重新做了整个流程。我看着她额头汗水沾湿的刘海,听着她嘴里小声但利落的“1001、1002......”,用力按压的红印在白皙的皮肤上显得格外明显。结束后,我问她,累不累?她的眼睛弯成月亮,里面藏着满满的满意与喜悦,露出可爱的虎牙,轻轻晃晃脑袋。
我想,这大概就是这次三下乡的意义所在吧。让每一个对急救知识感兴趣的人都有所收获,让急救知识传播进每一户的家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能得到急救知识的普及。我知道,我们传播的急救知识可能在他们生活中不经常用得上,但是可以作为他们的思想启蒙,急救知识不是被锁在高高的象牙塔里的,急救知识也可以是简单有趣的日常常识,人人都可以了解掌握。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七天里发生过的画面如电影般一幕幕在我脑海里回放。有一起和队友齐心协力的奋斗,有和当地村民交流沟通时的快乐,有教会现场观众一些急救知识的满足,有与当地村民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身上的故事时的新鲜感,有收到来自村里大人和小朋友照顾的幸福感。这些五彩斑斓的感觉会永远存在我的心中。记得漫漫拉着我的马甲,问“姐姐,明年暑假你们还来这里吗?我想和你们一起学习更多的急救知识。”我说,“哥哥姐姐明年还会来的。”也许,去年的这个时候,学长学姐们也这样对小朋友们承诺,明年又可能是新的学弟学妹来教他们急救知识。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永远都是“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每年在这个时间左右,去到他们的身边,教他们心肺复苏、处理烫烧伤、海姆立克法…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不是谁谁谁,我们只是他们“哥哥姐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磨炼。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正是青年蓬勃力量所在吧!

图为急救队队员在和小朋友们讲解游戏规则。朱启鑫 摄
雷州群众与急救队的这份奇缘已经结束,当然这个结束是省略号不是句号,急救人文精神永在,志愿服务永不停歇,急救知识终会散满在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对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我们既不能遮掩回避、视而不见,也不能惊慌失措、乱了阵脚。一行19、20岁的青年团结起来,凝聚智慧与力量,使雷州急救乡村振兴项目完美落幕。如有下一次三下乡活动,我一定会义无反顾的出征,到乡间田野去!到大山深处去!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将急救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乡土民间,让科普之花绽放在人民群众心中。若给我一片土壤,我就会用年轻的生命去努力耕耘!我会尽自己所能,高举急救旗帜,勇当知识火炬手,为急救知识的科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员 邱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