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全民反诈,你我同行
近年来,有关电信诈骗的新闻层出不穷。犯罪分子经常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为帮助反诈工作展开,保障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星语小队成员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向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社区居民进行反诈宣传。
小队首先确认了本次反诈宣传的重点人群,老人和孩子。由于一部分老年人对新技术、新业态不够了解,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在健康养生、情感交流等方面又有较强需求;而大部分孩子好奇心强,对于信息的获取很难分辨真伪,容易被诱导。因此,老人和孩子是诈骗案件发生的重灾区。在确定反诈宣传的目标后,小队成员进行线上探讨,列举讨论了电信网络诈骗十几种常见的手段,包括网络刷单、网络贷款、冒充公检法等等。面对这些网络诈骗手段,小队成员提出了一定的辨识方法和预防手段,并且在网络上收集了相关的案例分析。
在宣传过程中,小队成员采取了线上讨论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宣传形式。小队成员在线上讨论志愿服务方案和反诈宣传资料,并在线下通过小队成员走访社区的方式进行反诈宣传。小队成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张贴反诈宣传海报,分发传单、手册,同时辅以手把手帮助社区居民下载国家反诈APP的方式,扩大反诈宣传覆盖量,让更多的人能够看懂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并进行甄别和预防。同时,小队成员通过摆摊设点,在宣传点进行志愿宣传的方式,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现场咨询答疑、宣传讲解,向群众讲解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作案手段及防范知识等,着力提高群众防骗能力。通过向社区居民讲解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分析,让居民更加深刻理解网络诈骗的危害性,更好的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为更进一部提高反诈宣传效果,小队成员对几种形式泛滥的电信诈骗形式进行了深度讲解。对于网络刷单、红包返利的骗局,小队成员通过对网络刷单流程的分析,提醒大家要克服“贪利”思想,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不参与、护隐私、抵诱惑。对于冒充公检法,冒充老师、领导的骗局,小队成员呼吁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向当事人再三确认是否本人后在进行转账。同时,在遇到可疑信息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前往当地公安局提供信息。如果被骗,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报警。
在大面积覆盖宣传的同时,小队成员也进行了精确的家庭走访。小队成员对容易受骗的老人、孩子、以及尚未成年的学生群体进行走访,通过面对面交谈,宣传常见的典型网络诈骗类型、特点、作案手段、防范技巧等内容,提高居民的反诈意识和反诈手段,培养居民主动参与反诈活动的积极性和时刻保持警惕的防范心理。同时,小队成员对宣传方式进行创新,采用了模拟的形式,加深居民对于电信诈骗防范心理的保持和电信诈骗防范方式的理解,提高居民对于电信诈骗的敏感度和警觉性,加强居民对于反诈心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居民主动防范电信诈骗的氛围。
电信诈骗作为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远程诈骗方式,手段翻新速度非常快,有时候1-2个月就能产生新的骗术,令人防不胜防。面对这些令人防不胜防的诈骗手段,我们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不受利益诱惑,也不要因为骗子所营造出来的“紧急情况”而慌乱,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并且相信当地公安机关,第一时间报警。
本次志愿活动的完成,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电信诈骗防范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防范心理,保护自身财产安全。营造良好全民反诈环境,需要我们的努力与参与;减少诈骗事件的发生,需要我们的日常预防和紧急处理。全民反诈,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