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豫”不虞,“救”在身边 实践团队项目总结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背景与目标
为响应国家号召,全面落实全民急救教育普及任务,加大对农村地区、社区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力度,服务急救事业,呼吁人民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士掌握急救技能技巧,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2022年暑期,河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备’豫不虞,‘救’在身边”社区与乡村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实践团决定在郑州市、登封市开展为期七天的“助力急救知识宣传”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宣传的方式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专业应急救护知识。同时,也让实践团成员参与调研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在观察学习中坚定信念,跟党走,努力在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
(二)主题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三)地点与服务对象
河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向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学康复医院儿童自闭症中心的星星儿童、登封市塔水磨村村民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在地铁内向市民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夜市摆摊、社区志愿活动。
(四)实践团基本情况
河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备”豫不虞,“救”在身边社区与乡村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实践团专注通过宣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应急救护知识,帮助部分偏远地区了解应急救护知识。本次实践团共有12名学生成员组成,实践团成员均来自河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实践团队中有三名成员居住在郑州,为团队的活动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内容与形式
实践团主要通过实地宣讲的方式宣传应急救护知识,通过知识讲解和实践培训让人们学习到应急救护知识。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社区成员对应急救护知识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1、在河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师的帮助下了解红十字会的内涵、学习应急救护知识,手把手练习心肺复苏术(CPR)和海姆利克急救法,学习除颤仪(AED)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2、在河南省红十字会进行突发事件情景模拟体验,学习相关应急救护知识,如心肺复苏体验、模拟灭火体验、地震体验、驾驶场景体验等。通过进行突发事件情景模拟体验,队员们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应急救护救护知识,对如何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感悟。
3、在地铁为来往市民讲解应急救护知识,通过现场互动帮助市民理解应急救护操作的方法和要点。同时向市民赠送安全手册和防疫物资,让市民在防范疫情的同时学习应急救护知识,让市民“会救人,敢救人”。
4、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院儿童自闭症中心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了解较基础简单的自我防护技巧和应急救护知识,陪伴他们。通过科学的安全教育和训练,帮助自闭症儿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5、在登封市塔水磨村为当地居民宣传应急救护知识,队员们为当地村民带去米和油,关注720事件后村民家中的受灾情况和安全隐患。走访调研排查村中的安全隐患,同时帮助村民学习心肺复苏术和烧伤、动物抓咬伤、外伤的一些简单处理方法,并为他们分发了团队准备的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手册。
6、与郑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们一同在郑州市街边做“急救地摊”,免费教授大家应急救护知识。利用假人模型对来往市民进行一对一实践教学,向他们讲述心肺复苏术和海姆立克的操作技巧以及要领,合理利用模型进行施教,让人们能更好地掌握应急救护技巧。同时,实践团成员更向市民们分发了安全急救知识地宣传手册,让市民们在闲暇之余多了解应急救护知识。
二、项目前期准备
(一)团队招募与组建
“备‘豫’不虞,‘救’在身边”实践团从2022年6月便开始进行多方调查研究,积极联系对接项目实践地点并认真策划项目方案。本次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实践活动项目面向河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全院成员进行项目宣传以及实践团成员招募。经过考核,最终顺利录取了12名成员组成实践团,初步完成了项目团队的组建。
(二)项目筹备
实践团初步组建成功后,利用线上设备多次召开活动实践项目筹备会议,实践团成员共同商讨明确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和目的,明确细化各成员分工、项目展开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包括解决方案等以保证本次应急急救知识普及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了更好的展开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活动,团队在柯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内对全院同学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调研活动,同时在网上进行相关资料数据的调查,初步了解到群众对于应急救护知识了解程度,有利于实践团对于活动宣传内容的完善补充。由于本次应急救护知识活动的受众对象中含有特殊群体,考虑到保护特殊群体,实践团专门对此开展相关讨论,向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以保证实践活动开展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对于特殊群体的关爱与保护。本次实践活动计划内容中还包括走访调研偏远村庄,在活动开始前,实践团成员提前了解当地村庄的状况以准备更具有针对性、更适合的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内容,从而保证知识的实用效果和村民最后的学习效果。
本次实践活动前涉及到疫情的影响,为确保实践团成员的安全,实践团商讨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对实践团成员做好安全教育,学习各种危险的应急处理方式。提前了解当地安全状况,安排妥当出行方式,及时向领队反应状况,做到联系及时,以确保本次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能力培训
本次实践活动涉及到专业知识以及能力,在专业要求上较为严格,存在很大困难。为保证本次应急救护知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实践活动内容知识质量,实践团成员提前联系河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相关负责人并抵达河南省红十字会接受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取得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的资格。实践团成员召开线下会议,进一步确定应急救护知识实践活动的整体计划、科普知识内容以及特殊群体相关注意事项等。会议中还重点讲解了新闻稿撰写要求以及技巧、图像与视频采集的注意事项等。
三、项目开展
(一)宣传方面
1.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做好准备
实践团成员联系到河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负责人,来到河南省红十字会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及技能培训,红十字会应急救援队的老师对实践团成员进行了应急救护的起源、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心肺复苏(CPR)、自动除颤仪(AED)的使用方法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有利于实践团成员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宣传,保证了本次应急救护知识实践活动的质量。
2.跟随志愿者进行宣传
实践团成员来到地铁站以及一些来往比较密集的地方,挂有急救知识宣传条幅,并且提前准备好防疫物资包,为来往的乘客进行发放,为其宣传急救知识,同时协助风马旗救援队在社区开办了应急救护知识讲座,进行有机竞猜活动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实际团成员去到当地农村为村民科普急救知识。
3.在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
实践团成员创建了媒体平台账号,做好前期宣传工作
(二)调研方面
实践团成员首先对在河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对院内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部分人对于急救的了解情况与关注情况,另外实践团成员在地铁站进行随机访问,通过与路人的交谈与问卷调查结果了解了大众对于急救知识的了解情况与重视程度。
1.现状
大多人缺乏对意外急病,突发伤害等紧急情况处理的常识,以至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不知所措。其次,大众对120急救过度依赖,应急心理承受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不足,院前救治率低。一些突发伤害事件,如心脏病突发、休克、中暑晕倒、溺水昏迷、醉酒昏迷、严重摔伤等,伤病者或者我们路人只能无助地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或者,伤病者因为采取了错误的救治方法,加重了伤病程度,甚至导致死亡。虽然近年来急救知识宣传方面有了提高,高铁上也都配有自动除颤仪(AED),但大部分人对于急救知识和如何正确使用自动除颤仪还是一头雾水。
2.普遍性问题
第一、对于应急救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低。公众场合中对于应急救护知识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
第二、部分人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和平时身边人并不太会出现需要应急救护的紧急情况,因此就缺乏去主动学习急救知识的内驱动力。
第三、开展急救培训的地方少。我国人口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的专业地方也限于红十字会和一些救援组织,一些群众想要学习相关急救知识却不知道要如何学习去哪里学习。
第四、专业应急救护知识复杂、知识点多、专业性强、要求较高,应根据应急救护应用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学内容做出调整,用相对容易接受理解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教学,提高群众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积极性。
(三)开展“急救地摊”
实践团成员同郑州市红十字会与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急救地摊”,宣传应急救护知识,向路人讲解心肺复苏和自动除颤仪的操作方法,用假人模型进行实践,让人们更好的掌握急救知识和方法。通过摆地摊宣传的方式,让过往路人了解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对于何种情况下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有基础认识了解,从而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状况,提高市民自救、互救的能力,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能力,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四、 宣传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应急救护知识,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让公众得到有效及时的帮助,为患者提供宝贵的抢救时机。实践团成员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实践期间通过微博、视频平台积极宣传,更有央视新闻、大河报健康新闻和大河报豫视频报道实践团成员的“急救地摊”。同时,团队积极向校内外媒体投稿。截至目前,实践项目已被中青校园、多彩大学生、大学生网报、大河报健康新闻、河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声传媒、今日大学生等多个平台宣传报道。团队还在继续向中青网、出彩大学生等网站投稿,希望活动能被更多人知道了解,引起社会各界对应急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视。
五、项目特色与创新点
(一)项目特色
第一、以学习应急救护知识课堂打开此次活动的“大门”。实践团以宣传应急救护知识为主题开展活动。实践第一天,实践团来到河南省省十字会中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心肺复苏术、海姆利克急救法、AED的使用方法等,为接下来的宣传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对接下来对星星儿童做宣传做充分准备。
第二、打造亲近郑州市民活动。实践团在遵守郑州市相关规定情况下为过市民准备了疫情防控急救包,以此来宣传河南省红十字会和本次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实践活动,让郑州市民更加深入了解应急知识,同时实践团也为过路市民解说应急救护知识,让市民们通过实践团的宣传展示产生想要主动进一步了解应急救护知识的兴趣,增加自己的急救知识储量,为生命多提供一份保障。
第三、走进星星儿童课堂,深入了解星星儿童。“‘备’豫不虞,‘救’在身边”实践团成员们为了解星星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及为他们进行特殊宣传时所需的注意事项,实践团特意提前与康复中心相关项目负责人进行联系以进一步进行了解,保证活动过程中对于星星儿童的保护。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星星儿童,实践团成员为星星儿童准备玩偶,并与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做手工的同时用相对更易理解、更适合星星儿童的方法向他们传授应急救护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技巧,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
第四、走进社区、乡村进行调研。在社会实践这一方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实践团作出走访社区,了解当地居民生活的状况,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更贴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应急救护措施宣传。
(二)创新点
第一、通过多样化媒体途径对市民进行宣传。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时代也随之飞速发展,媒体宣传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丰富。其次,户外媒体现在也拥有了互动的属性,在大数据和移动网络、媒体进行有机结合以后,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地段或位置,突破了地理上的限制。让市民们在空余时间内也能学习急救知识,且更便捷、更高效。
第二、通过近距离接触自闭症儿童,贴近他们的生活,与医院的专业护工一起为他们带来关爱。通过实践团成员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进行画画、玩粘土等游戏方式以此拉近与星星儿童之间的距离。且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活动实施方案,提前了解星星儿童群体的特殊性,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第三、借力校地资源,寻找新的合作点,让帮扶更有效。本团队通过本次实践,了解了登封市水磨村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且通过在郑州大型商超门口进行实践操作,吸引了大批过路市民,让市民们在生活间隙中也能了解应急救护知识,学会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这是对市民自身安全的一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安全的一种保障。
六、反思与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成为现实生活中个人在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素质 。本次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实践活动我们以团队为主要形式参与各项志愿实践活动,体现团队的合作与凝聚力,对我们团队意义、组织能力、协作精神的培养与提高都起到了极大作用。以医学应急救护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形式体系,能够有效地调动实践团队中作为医学生的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我们对宣传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提高我们对医学应急救护和医疗卫生事业价值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关爱社会理念。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的创伤病人,有20%因创伤后没未得到及时的现场抢救而死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突发伤害事故,有时只要具备些许的应急救护知识和对应的抢救技能,在举手之间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时间就是生命。意外伤害发生时,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只有短短 4-6分钟,这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黄金抢救时间”。每耽误1分钟,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己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迫切需要,它是文明现代高度发展的和谐社会中人人都应当掌握的技能。学习现场应急救护救护知识和技能,即能保护自己,又能挽救他人。作为医疗事业的预备军,我们应当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为这一身份而感到自豪,但我们也认识到了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更加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以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姿态去回馈整个社会。
我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接受了相应的专业应急救护培训,了解急救的历史,学习救护基本知识、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术(CPR)、自动除颤仪(AED)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培训。在地铁站等一些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宣传急救知识、发放医疗急救包。为家乡的村民讲解应急救护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安全隐患、提高村民的安全意识。与特殊儿童机构的孩子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走出孤独的同时教授他们应远离危险以及遇到危险时如何进行自救和求救,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关爱。
本次实践活动使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向社会传播,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强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次锻炼个人能力、团队凝聚力的机会。实践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经历后才能明白其中滋味。这次的实践和我们在课本上学的基本知识不同,它培养了我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磨练了我们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坚强意志。本次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实践活动虽然时间短暂,可我们却学习到了大学生活中难以学到的智慧,这些都将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丰富与发展自己。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关系到文明社会中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安全,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实践团成员也会在未来不断进取、不断努力,为积极探索构建“救在身边”的健康生命体系以及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时间:2022-09-05 作者:刘佳雨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 关注:
- 郧阳区136名老年人口腔健康调查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进,社会福利值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老年人口腔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湖北省十
- 09-04
- 李家发烈士纪念馆
- 2022年7月18日,同心致远实践队的队员来到了李家发烈士纪念馆,学习“黄继光式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与革命精神。
-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