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实践团在团委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社会实践第一站,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甘肃省临洮县边家湾村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7月4日上午,实践团师生在临洮县团委负责人和边家湾村支书的陪同下,在边家湾村实地走访调查并进行座谈。进入边家湾村,灰白相间的外墙、干净笔直的硬化路、郁郁葱葱的玉米地和错落有致的塑料大棚映入眼帘。据村支书介绍,近几年边家湾村依托产业振兴项目,流转整合土地,高标准建设了蔬菜钢架大棚,并通过邀请专家在田间地头技术指导,通过规模化、科学化使得蔬菜种植收入大大提升,也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尤其在一个葡萄大棚前,村支书特意说这是本村一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承包的大棚,目前也将这位返乡创业大学生作为村后备干部培养,为大学生发挥才干、反哺家乡提供广阔空间。


随后,村支书带领我们参观了“道德银行”。为提高村民素质,提升乡风文明,建立文明美丽新乡村,边家湾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建立道德银行制度,全面推行道德“红黑榜”,通过实行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道德教育与惩戒,以“榜”塑人心、立规矩、促善治,让道德“红黑榜”成为引领文明新风的“风向标”,让美德之树四季常青、道德之花遍地开放。另外,村委会定期为村民开展道德教育讲堂,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志愿者精神等,进一步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大学生运用知识、展示才华、磨练意志、实践成才的思政“大课堂”。通过边家湾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情况的了解,实践团深深感受到了作为省级示范村,边家湾村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边家湾村自上而下,求真务实,踏实肯干,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培养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勇担时代使命。
7月5日,实践团在团委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社会实践第二站——甘肃省临洮县双联村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7月5日上午,实践团师生走进双联村,如同走进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在双联村的房前屋后、蜿蜒小巷,历经岁月沧桑的簸箕、老式架子床和铡刀,褪了色的斗笠蓑衣、笨拙古朴的石磨盘,马家窑彩陶镶嵌的墙头屋脊,记录着历史变迁的旧式马车……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农耕生活气息。双联村作为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古村,在新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勃勃生机,成为陇上乡村“网红”景点。村支书说:“近年来,双联村‘狄道乡韵’采取文旅融合、升级产业的思路,借助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打出农耕民俗文化特色品牌,突出乡村原貌,以‘古驿站文化’为主,注重保留原汁原味,融合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马家窑文化,打造精品乡村记忆工程,成功打造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政府在改造双联村,发展双联村的过程中也为我们当地村民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方式,我们也愿意为双联村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做好服务工作,欢迎更多的人能够来双联村体验一下……”一位农家乐负责人由衷的赞叹道。“这里每一条路我都很熟悉,自家的房屋改造的越来越好了,地址都没有变,感谢党,感谢政府,跟着党走,双联村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一位村口纳凉的老爷爷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说起双联村改造历程,村支书告诉大家,“村庄进行大规模改造之初,群众思想保守,家里的老院墙不愿随便拆除,局面难以打开。为此,党员干部带头先从自己家里开始了改造,再一户一户做工作。经过多次动员协调,终于取得群众的共识,对群众的房屋进行了外风貌的改造,保留房屋原有特点,不进行大拆大建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的改造方案,家家户户各不相同。”

通过对双联村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感知,实践团成员深深的感受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双联村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地懂得响应党的号召,立足乡村本土,发掘各类资源,塑造文化底蕴,突出特色优势,抓住时代机遇,敢于创新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心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理想,培养本领扎实、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大精神,才能在新时代勇担使命,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