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前行|曲传昆情,评弹苏意

8月26日电(通讯员 杨丽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昆曲与评弹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其中蕴含的内涵与精神值得挖掘与发扬。面对网络与新媒体文化的冲击,昆曲与评弹的传播存在受众面小、传播范围窄、脱离民众生活等困境。
为了探索出符合时代特点,实现昆曲、评弹与互联网、新媒体的融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曲传昆情,评弹苏意”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结伴前行专项团队于2022年8月16日至8月24日期间前往江苏社工昆剧院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体验中心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意在青年学生进一步宣传江苏省的特色文化,真正筑牢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

昆声悠扬·台前幕后品昆情

8月16日至8月17日,团队成员走进江苏省昆剧院切身感受昆曲表演者日常的训练活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经过日复一日地幕后打磨,才使人们能够看到最终舞台上绝伦的表演,酷暑的高温使得他们汗流浃背,却未能融化他们坚韧的意志。在昆剧院指导老师的介绍下,团队成员学习到了许多关于戏曲的知识,诸如基本功的内容,道具的作用等,并且尝试体验了其中较为简易的动作,看似轻松的动作背后仍然需要平衡与力量的支撑,这些均是观演者未曾了解的昆曲的另一面。
 


图为团队成员与江苏省昆剧院表演者合影。通讯员 杨丽蓉 供图
 

昆情悠远·悟非遗传承人精神

8月18日至8月20日,团队成员进行了人物专访活动,与江苏南京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黄小午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黄小午老师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工老生,师承包传铎、郑传鉴、倪传钺等名家,并得周传瑛的传授,生、末、外均能,虽然黄小午老师已年逾古稀,但仍然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在与团队成员谈及昆曲时,其热爱溢于言表。

黄小午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他与昆曲的缘起,他出生于一个演艺世家,从小就饱受艺术的熏陶,拥有学习曲艺良好的家庭氛围。少年时期的黄小午老师最开始接触的并不是昆曲,而是京剧,接触到昆曲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由于当时有场很重要的昆剧表演,但有个演员临时无法到场,他被临时拉过去“救场子”,因而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谈及昆曲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时,黄小午老师说道由于自己拥有学习京剧和昆曲两种曲艺的独特经历,在体味昆曲之美方面也别有一番见解。他认为,在唱词方面,比起京剧的白话、通俗易懂,昆曲更多采用文言等文学性较强的词句作为念白与戏词,虽然较之更为晦涩难懂,但也决定了昆曲的受众相对来说更有文化涵养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昆曲是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黄小武老师说,他希望大家不仅仅把昆曲当做是一项表演艺术,更要看到昆曲背后的文化内涵,那才是更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黄小午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与昆曲的不解之缘。通讯员 杨丽蓉 供图


昆情悠长·创新延续非遗薪火

8月21日至8月24日,团队成员向江苏省昆剧院的表演者们分享了精心创作的与昆曲有关的表情包、画幅等衍生作品,并与表演者们一同在宣传画幅上书写下对于昆曲的美好展望,千年的文化传承通过文字的形式定格、凝聚在其中。通过与表演者们的交流访谈,团队成员认识到昆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代代昆曲人的努力、创造下,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道阻且长,但他们坚信昆曲的未来是美好的,也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图为江苏省昆剧院表演者与团队制作衍生画幅合影。通讯员 花红艳 供图

时间:2022-08-26 作者:杨丽蓉 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曲传昆情,评弹苏意”实践团队 关注:
  • 胡杨学子下基层,社会实践向南疆
  • 2022年暑假,我校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月1日,三下乡社会实践小队成员乘坐火车、大巴等交通工具来到了本次社会实践地第十四师
  • 08-26
  • 结伴前行|曲传昆情,评弹苏意
  • 结伴前行|曲传昆情,评弹苏意
  • 为感受和传承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曲传昆情,评弹苏意”团队和结伴前行专项团队于8月16日至24日前往江苏省昆剧院和
  • 08-26
  • 安大学子助力乡村振兴:以网络为媒介,注入青春之力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