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威海学子调研厚街镇社卫中心:急救科普与数字化融合待破题
山大威海学子调研厚街镇社卫中心:急救科普与数字化融合待破题
这个夏天,我作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走进厚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经验丰富的王飞护士长围绕急救知识宣传与教学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调研访谈。这场对话不仅让同学们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急救科普工作有了直观了解,更揭示了当前大学生急救教育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中的现实短板。
“大学生是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群体,但我们目前的科普形式还比较传统。” 王飞护士长的话语道出了基层社卫中心的困境。她坦言,中心现有的急救培训多以线下讲座、模拟操作演示为主,虽能保证教学质量,却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受限于人力与场地,每年能参与现场培训的学生不足辖区内高校总人数的三成,许多有需求的学生因时间冲突或信息滞后错失学习机会。
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短板更为明显。王飞护士长指着办公室里的老式投影仪无奈地说:“我们想过用在线课程、VR 模拟等方式拓展教学边界,但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运营团队。”目前中心仅能通过公众号发布图文科普,互动性差、传播效果有限,更无法实现急救技能的远程实操指导。这种技术滞后导致的 “最后一公里”难题,让精心设计的急救知识难以真正触达大学生群体。
访谈中,王飞护士长多次强调:“急救科普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让年轻人真能上手救人。”她期待能与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借助大学生的技术力量开发轻量化急救教学小程序,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核心技能转化为可互动的数字课程。同时,中心也在探索建立“线上学习+线下考核”的双轨模式,让数字化工具成为急救技能落地的助推器而非障碍。
夕阳西下时,我带着沉甸甸的调研笔记离开社卫中心。王飞护士长的期盼与基层医疗单位的探索,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急救科普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高校与社会机构打破壁垒、协同创新。这场夏日里的调研,或许正是推动急救知识普及走向更广阔未来的起点。
实践总结推荐
- 弦歌不辍 星火不熄
西北师大文学院“青衿长吟”实践团,经学院党委指导、校团委推荐,入选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第八期实践团队,王婉婷任带队
-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