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教育强国战略部署,2025年7月,陕西理工大学博望书院“汉风语驿秦巴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学办副主任王杨儒、成长导师孙思懿的带队下,赴陕西省镇巴县兴隆镇、青水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精准服务为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推广方案,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心灵、赋能发展、凝聚共识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语言动能。
稚语新芽润童心 汉风语驿启智行 实践团首站聚焦学前儿童,以“稚语新芽润童心,汉风语驿启智行”为主题播撒语言种子。通过入户走访与问卷调研,掌握当地语言使用现状,调研发现部分群体普通话应用仍有提升空间。据此,团队精心设计“抢凳子”“词语接龙”等趣味游戏,让规范用语在欢笑中自然渗透;折纸飞机活动中,孩子们用普通话诉说“想当老师”“家乡更美”的愿望,纸鸢乘风而起时,普通话已随梦想扎根心田;《少年中国说》的集体朗诵更让红色基因借标准发音直抵心灵,让文化自信与语言能力同步生长。
言传政声远 语暖民心长 面向基层干部,实践团以“言传政声远,语暖民心长”为主题搭建治理赋能平台。通过“问卷+访谈”深度调研,梳理出基层工作中的语言痛点——方言壁垒影响政策传达与群众沟通。团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纲,结合方言沟通失误案例与普通话高效应用的对比,阐释推普的法定责任与实践价值,并针对性纠正平翘舌、前后鼻音等发音问题。干部们分享的“方言拉近距离+普通话精准释疑”工作法,更成为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让普通话成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密钥。
墨染青春笔 声扬华夏音 针对青少年群体,实践团以“墨染青春笔,声扬华夏音”为主题搭建成长阶梯。“绕口令挑战赛”上,“十四是十四”的发音比拼与“一字多义”的趣味互动,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感受汉语韵律;“推普工具箱”里的拼音故事书、易错字贴等道具,激发学习热情,孩子们用普通话描述画作中“机器人教课”“全民说普语”的愿景;“推普之星”评选则以榜样力量带动群体进步,让“说好普通话,教更多人”的稚嫩誓言化作持续学习的动力,为青春成长铺就通畅语言之路。
语润山乡路 言拓致富途 聚焦青壮年劳动力,实践团以“语润山乡路,言拓致富途”为主题打造产业赋能引擎。深入褚溪源景区调研后,团队构建“产业场景—语言需求—能力指标”三维模型,精准破解从业者在术语转化、商业谈判、线上营销中的交流难题。创新性开展“茶文化直播”,成员与茶农在茶山、茶吧中用标准普通话讲解采茶、制茶工艺,让非遗文化借云端传播;针对民宿服务、产品推介等场景定制表达技巧培训,使普通话成为激活产业链、连接市场的“金钥匙”,助力乡村产业走向更广阔舞台。
语暖桑榆晚 言通幸福路 关爱留守群体,实践团以“语暖桑榆晚,言通幸福路”为主题架起暖心桥梁。通过“情景观察+入户调研”,团队发现留守老人、妇女在就医、交易、政策咨询中的语言障碍,创新构建“生活场景—适老化教法—实用目标”服务体系。“夕阳红普通话课堂”采用“一对一结对”模式,模拟办事、问诊等高频场景教学;精心编写的《日常普通话实用手册》以大图短句呈现常用语,让学习延伸至田间炕头。当老人们对着手册说出“谢谢”“请”时,语言已成为打破隔阂、点亮日常的暖心力量。
数智赋能推普路 苗乡语桥连民心 走进青水镇苗族聚居区,实践团以“数智赋能推普路,苗乡语桥连民心”为主题探索文化融合路径。团队发挥技术优势,打造“移动端普通话学习矩阵”,让智能手机成为“口袋教师”,实现个性化、日常化学习;将语言推广融入苗族文化体验,在民歌传唱、苗寨故事中搭建普通话交流平台,在中国·镇巴苗族文化陈列馆用标准语解读展品密码。溶洞探奇时的景观描述、民俗体验中的“双语导览”,让苗语醇厚与普通话清朗自然交融,在文明对话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次“汉风语驿秦巴行”实践活动,实践团以精准服务覆盖全年龄段、多群体,让普通话从交流工具升华为文化载体、发展引擎与团结纽带。从学前儿童的稚语心愿到基层干部的治理实践,从青少年的青春誓言到青壮年的产业探索,从留守群体的日常便利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每一次语言互动都在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秦巴山区语言土壤,以数智技术赋能推广实效,让普通话之花在乡村振兴沃土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让民族之声共振出更嘹亮的时代和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