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溯渭水文脉,承非遗薪火——“溯渭承薪,非遗寻踪”实践团暑期调研纪实
为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赴陕西渭南“溯渭承薪,非遗寻踪”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9日至7月14日开展了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团队深入渭南大荔等地,通过走访企业、文化馆、政府部门、村落工坊等,近距离触摸非遗脉络,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7月9日,团队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北门集结,召开筹备会议。会上明确了实践任务分工,强调了安全规范与注意事项,为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基础。
图1 实践团队成员在临潼校区北门合照
7月10日,实践团首站走进大荔非遗展览馆,展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细的介绍,让团队成员对大荔地区的非遗文化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感受到当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随后,团队来到大荔胜旗食品有限公司。团队成员与企业负责人周胜旗深入交流,员工李莹萍详细介绍了肘子的生产流程与工艺特点,让大家对当地特色非遗食品制作有了初步认识。
图2 团队成员参观大荔县非遗展览馆
图3 团队成员与大荔胜旗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胜旗合照
图4 大荔胜旗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李莹萍向团队成员介绍肘子的生产流程与工艺特点
7月11日,团队先后走访大荔文化馆、大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展开调研,了解当地非遗的整体发展现状。下午,团队继续推进问卷调查,扩大样本覆盖范围,力求更精准、更全面地掌握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情况。
图5 团队成员参观大荔县文化馆
图6 团队成员参观大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图7 团队成员发放调查问卷
7月12日上午,团队拜访了大荔县县委副书记王伟霖和文旅局张硕主任,得到了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并获取了当地非遗传承人的联系方式。随后,团队与文旅局非遗股孟鸽股长对接,详细了解了大荔面花、刺绣等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下午,团队走访大荔传习所,与翟主任交流非遗传承现状;还拜访了同州梆子传承人申梅芳,恰逢剧团排练下周演出剧目,成员们实地观摩了传统戏曲的排练场景,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8 团队成员与大荔县县委副书记王伟霖交流
图9 团队成员与大荔县文旅局张硕主任交流
图10 团队成员与大荔县文旅局非遗股孟鸽股长交流
图11 团队成员与大荔传习所翟主任合照
图12 团队成员与同州梆子传承人申梅芳交流
7月13日,在阿寿村村委会主任王麦良的协助下,团队深入该村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同时参观了阿寿村党群服务中心和药王庙。下午,团队走访阿寿新丽非遗工坊,与负责人王新丽交流;并就阿寿花馍(面花)技艺与苗莉莉深入探讨,进一步了解面花技艺的传承故事。
图13 团队成员来到阿寿村党群服务中心
图14 团队成员来到药王庙
图15 团队成员与阿寿新丽非遗工坊负责人王新丽交流

图16 团队成员与阿寿花馍传承人王新丽、苗莉莉合影
7月14日,团队召开实践总结会,梳理一周调研成果,总结实践经验。随后,成员们各自返程,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渭南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非遗传承,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