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学以致用,行以致远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段兴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以致用,行以致远
                            --张杰老师讲座心得
          这周听了张杰老师的讲座,老师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他治好的病例,并讲述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和老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我收获颇丰。
一、论经典
         何为经典?“经”,本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典”,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就是在各个知识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和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中医就是一门依靠经典和经验传承下来的学问。中医的经典是临床实践的起点,是科研探索的支点,也是中医创新发展的立足点。不管是作为中医药奠基之作的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还是明清以来编写的作为医学入门的通俗易懂的四小经典,即《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只要对临床实践有作用,就是经典。
经典不是固步自封,不是说只能与经典一样,超出的部分就是错误。经典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标准,一种底线,是一种不会出错的治则治法。我们应该将经典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经典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方药创新等一同发展,使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二、学经典
         学经典,要守正。圣人问道修道,都要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以明确的法则作为度量基准并且按照法式规范进行实践验证,然后才能传于后世。现代中医学习中,“文化断层”和“思维异化”是当代中医学术传承困境的基本原因,只有用中医理论阐释中医实践,用中医实践升华中医理论,才能构筑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医药学科体系。不只是中医学的思维异化会造成影响,任何的错误解读都可能对未来的医学传承形成阻碍。
         学经典,要熟稔。朱熹曾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经典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中医经典更要持之以恒,中医经典不但要理解,还要熟读,有的甚至要背熟,还要终生钻研,灵活运用,所谓“思求经旨,研其所知”。学中医就是要将方药背的滚瓜烂熟,需要的时候一下子就可以说出来,尤其是《黄帝内经》的内容,更要常读常背,才能体会到新的感悟。
        学经典,要圆活。学习重点应该围绕共性、规律性内容,对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不要追求稀奇古怪,也不要咬文嚼字,更不要停留在文字表面或文字争论上。“读古人之书,不得死于句下”,古人的言论不是万能,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崇谷,但不能臆古、泥古、作古,学习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全部照搬的后果往往是不好的。
学经典,要实践。书上学来的知识终究只是书上的,不是自己的。只有将知识在实践中用过,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见解,成为自己的东西。邓铁涛先生曾说“经典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读的。”古代的医家大多都是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理论。华佗游学数十载才创出麻沸散,李东垣根据当时的战乱、病情并结合于自己的临床实践才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论。
三、用经典
         用经典,要守医道。古人云“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可见“道”的应用才是中医的根本,只有把握住医术的内在规则与道理,在怎么给人治病也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用经典,要多临证。“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经典理论最后还要在临床在体现其价值,而如何使其价值充分体现,就要看我们修炼的结果了。所以,学经典,多临证,是“体”与“用”的关系。中医的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任何中医经典的学习最终都会落脚于临床实践与疗效。
四、创经典
          经典理论是中医事业的根本与源泉,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原点、支点、立足点。经典的创新应该立足于实际,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局限与不足是创新和发展的前提。现代的研究数据都是从经典中来的,而现在的临床研究能为未来医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与经验,因此,我们应该善用现代科技,为中医药经典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一名中医师,应建立中医思维,用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上辨病机、病因,熟背四大经典、四小经典,广读诸家理论,将经典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行以致远。
实践总结推荐
  • 基层实践显担当,青春聚力筑家园
  • 2025年盛夏,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两千余名学子投身社会实践,奔赴基层以青春担当回应时代之需,用行动为社会发展添力,彰显
  • 2025-08-1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