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山识磐实践路: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课堂“焕发生机”

    发布时间:2025-08-10 阅读:
    来源:嘉兴大学
为探索乡土资源与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让乡村课堂真正“接地气”,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青山识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5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组成)于7月深入乡村地区,开展为期三周的乡土课程设计专项实践。团队聚焦乡村小学课程素材单一、本土文化融入不足等实际问题,致力于将散落在乡野的宝贵资源转化为滋养乡村儿童成长的“活教材”。
现实困境:乡土宝藏“沉睡”课堂之外
调研中,团队直面乡村教育的痛点:尽管许多乡村小学周边环绕着丰富的山林、农田和传统手工艺资源,这些“宝藏”却难以真正走进课堂。自然观察课多依赖书本插图,缺少实地探究的生动设计;传统民俗文化仅在节日活动中零星闪现,未能形成系统传承;教师们普遍面临“有资源不会用”的尴尬。一位乡村教师坦言:“我们知道本土资源有价值,但缺乏专业方法将其变成适合小学生的课程,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无措’。”宝贵的乡土资源与日常教学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资源唤醒:五人足迹丈量乡野,聆听童声
要让教育扎根乡土,必先读懂这片土地。5名团队成员在当地教师协助下,踏上了扎实的田野调查之旅。他们分工协作,每日徒步穿行于山林村落间:用镜头和文字捕捉可用于教学的自然资源——从四季变幻的树叶形态、农田作物的生命轮回,到溪流中灵动的水生生物;深入农家院落,虚心向老手艺人请教竹编技法、传统糕点制作,细致记录下技艺的步骤与蕴藏的文化密码;更设计问卷,倾听200余名乡村儿童的心声,收集到“想知道稻谷如何变成米饭”、“想学编竹篮”等120余条具体而充满童真的学习渴望。这些来自土地和孩子们的声音,为后续课程设计点亮了方向。
课程落地:化“乡土珍宝”为可触可感的“活教材”
基于扎实的调研与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团队紧扣“可操作、能复制”的原则,将沉睡的乡土资源精心打磨成系列特色实践课程。在自然教育领域,设计出《山林里的自然课》系列活动,配套开发包含“树叶拓印标本”、“植物生长观察日记模板”、“昆虫栖息地探秘任务卡”的趣味教学包,并录制实地植物识别视频,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校园周边开展生动探究;在文化传承方面,编写《家乡手艺小课堂》简易教材,巧妙地将老手艺人的竹编技法转化为“编小书签”、“做竹制笔筒”等适合孩童动手的项目,辅以清晰的步骤图解和匠人示范照片;在劳动教育维度,结合当地农事,设计“农田小管家”体验课程,设置“认识农具—播种体验—生长记录”的阶梯式活动,明确各环节安全要点与教学目标,让劳动教育在田间地头真实发生。
实践价值:小课堂激活乡土大世界
在试点小学的应用中,这些源自乡土的课程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学生们在户外观察课上热情高涨,课堂提问量激增近60%;竹编手工课上,85%的孩子能独立完成一件件充满成就感的简易作品;家长们欣喜地反馈,“孩子开始主动问起家里种的蔬菜是怎么长的,对家乡的东西更上心了”。这些变化,正是乡土资源被成功唤醒、融入教育的生动注脚。目前,当地小学已计划将团队开发的3套核心课程纳入下学期课后服务内容,教师们亦通过团队整理的《乡土资源教学转化手册》掌握了基础的设计方法。5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子,用脚步丈量乡野,用专业赋能课堂,成功将“散落”的乡土珍宝串联成点亮乡村教育的“活教材”。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收集一线教师反馈,不断优化课程细节,让乡土课程更紧密地贴合乡村小学的教学脉搏,让乡土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