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学青山识磐团队深耕实践以乡土资源赋能小学课程创新
嘉兴大学青山识磐团队深耕实践以乡土资源赋能小学课程创新
为探索乡土资源与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青山识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5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组成)于7月深入乡村地区,开展为期三周的乡土课程设计专项实践。团队聚焦乡村小学课程素材单一、本土文化融入不足等实际问题,将田野调研所得的乡土资源转化为具象化教学内容,为乡村小学课程创新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方案,目前已进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总结阶段。
直面教学困境:乡土素材难入课堂
调研中发现,部分乡村小学虽坐拥周边山林、农田、传统手工艺等丰富乡土资源,但实际教学中存在明显短板:自然观察课多依赖课本插图,缺乏实地探究设计;传统民俗文化仅在节日活动中零散提及,未形成系统课程;教师普遍面临“乡土资源如何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实操难题。某乡村小学教师坦言:“我们知道本土资源有价值,但缺乏专业方法将其变成适合小学生的课程,只能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无措’的状态。”
扎实调研:五人团队踏遍乡野找素材
团队5名成员分工协作,在当地教师的协助下开展地毯式资源普查。他们每日徒步走访周边山林、村落,用文字、照片、视频记录下可用于教学的自然资源——从不同季节的树叶形态、农田作物生长周期,到溪流中的水生生物;深入农户家中,向老手艺人学习竹编基础技法、传统糕点制作流程,详细记录技艺步骤与文化寓意;设计针对性问卷,向200余名小学生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民俗故事,收集到“想知道稻谷如何变成米饭”“想学编竹篮”等120余条具体需求,为课程设计找准方向。
课程落地:把乡土资源变成“活教材”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知识与调研成果,团队聚焦“可操作、能复制”的课程设计原则,推出系列乡土实践课程。在自然教育方面,设计《山林里的自然课》系列活动,制作包含“树叶拓印标本”“植物生长观察日记模板”“昆虫栖息地探秘任务卡”的教学包,配套录制实地拍摄的植物识别视频,让学生能跟着手册在校园周边开展观察实践;在文化传承方面,编写《家乡手艺小课堂》简易教材,将走访记录的竹编基础步骤转化为“编小书签”“做竹制笔筒”等适合小学生的实操项目,附上老手艺人的示范照片与步骤解说;在劳动教育方面,设计“农田小管家”体验课程,结合当地农作物生长特点,制定“认识农具—播种体验—生长记录”的阶梯式活动方案,明确每环节的安全须知与教学目标。
实践成效:小课程解决大问题
在试点小学的课程试用中,团队设计的乡土课程展现出显著效果:学生户外观察课参与热情明显提升,课堂提问量增加近60%;竹编手工课上,8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简易作品;家长反馈“孩子开始主动问起家里种的蔬菜怎么生长,对家乡的东西更感兴趣了”。当地小学已计划将团队设计的3套课程纳入下学期课后服务内容,教师们也通过团队整理的《乡土资源教学转化手册》掌握了基础设计方法。
此次实践中,5名小学教育专业学子将专业理论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用扎实的调研和具体的课程设计,把“散落”的乡土资源变成了可直接使用的教学素材。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根据实践中收集的教师反馈优化课程细节,让乡土课程更贴合乡村小学的教学实际。
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