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的暑期里,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实践团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启蒙盛宴。这个有着8年公益科普经验的团队,以“4+8”阶梯式科学素养培育体系为核心,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趣味体验,为冰城青少年科学教育注入新活力。
不同于传统短期公益活动,“逐梦东林”团队创新性构建了“4+8”全周期教育模式:4天沉浸式集中探索课程打基础,8周常态化科普拓展课程促延伸,让科学教育不止于暑假。
7月17日至20日的4天集中课堂里,丹青班(上午)与锦绣班(下午)双轨并行,孩子们在《隐形的神秘世界》中认识微生物明白了好好洗手的重要性,在《光的神奇之旅》中亲手制作彩虹,观看手影表演,在《奇妙的声音世界》里用纸杯搭建“土电话”,在《看不见的魔法》中通过“静电风车”“吸管钓小鱼”解密静电原理。而8周常态化课程(7月至8月每周六)则延伸至校园林场研学、校博物馆探秘、项目式学习等,让科学探索从课堂走向自然与生活,真正实现“短期集中启蒙+长期实践巩固”的闭环。
作为曾获梁希科普奖、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等荣誉的团队,“逐梦东林”的优势体现在专业与趣味的深度融合,专业底色与创新玩法的双向赋能。
团队依托东北林业大学学科特色,融合生命科学、教育学等多领域资源,联合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党支部、国际基因机器大赛(iGEM)团队等,让课程既有“科学味”又有“互动感”。比如《神奇的生命密码DNA》课程,结合iGEM团队的科研经验,通过接力绘画让孩子们理解DNA结构;《指纹的秘密》则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孩子们拓印指纹创作画作,在审美体验中深化科学认知。
更值得一提的是“科艺共生”理念:光的课程里,老师用手影舞演绎飞鸟游鱼,让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变得生动;声音课程中,“土电话”实验和“你画我猜”团体游戏,在协作中强化知识记忆。这种“现象导入-头脑风暴-实操深化”的教学范式,让80余名参与儿童在实验中爱上科学。
这场公益课堂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科学好奇心,更构建了“教学相长”的育人生态。团队20余名成员(涵盖生物科学、食品工程等专业)在6个月筹备期内,通过3次线上试讲、2次线下打磨优化课程,既深化了专业知识,又锤炼了社会服务能力。
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栾晓欣所说:“我们希望让科学教育走出课本,让孩子们在林场里认识植物,在实验中触摸原理,更让大学生在服务中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
目前,常态化课程仍在持续开展中。这个夏天,“小水滴”正以科学为墨、以公益为笔,在冰城青少年心中写下对未知的向往,也为乡村振兴与科学普及的双向赋能提供了生动样本。
责任编辑:韩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