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子泰州博物馆暑期社会实践:在文物光影里打捞家乡记忆
七月的泰州,暑气氤氲,泰州博物馆内却透着沉静的凉意。一群本地学子走进这座收藏着家乡千年故事的场馆,开启了以“解码文物密码,探寻泰州文脉”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里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的琥珀,封存着泰州从远古到近代的文明印记。
在“古代文明”展区,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黑陶豆吸引了学子们的目光。讲解员指着陶器细腻的胎质和规整的圈足说:“这是60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用品,你看这薄如蛋壳的工艺,当时没有精密仪器,全靠手工拿捏,可见那时的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一位同学凑近展柜,仔细观察陶豆表面的纹路:“原来泰州的文明史,早在这么久以前就开始书写了。”
活动中,学子们重点关注了与泰州地域特色相关的文物。在“水城记忆”展区,一组宋代的船型瓷枕引发热议。“泰州自古水网密布,造船业发达,连日常用的瓷枕都做成船的形状,可见水文化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员的话让大家恍然大悟,有同学联想到如今泰州的溱湖湿地,感叹道:“原来‘水城’的基因,早就刻在历史里了。”而在展示施耐庵与《水浒传》的专题柜前,泛黄的古籍刻本、描绘水泊梁山场景的木雕版画,让大家对这位泰州籍文学家的创作背景有了更深理解,“难怪书中有那么多关于水乡的描写,原来作者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实践中最特别的环节,是参与“文物修复体验”。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子们尝试用特殊胶水拼接模拟的瓷片。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既要对齐纹路,又不能留下明显痕迹。“一片小小的碎瓷,要恢复原貌这么难,”一位同学擦了擦额角的汗,“真不敢想象,博物馆里那些完整的文物,背后藏着多少修复师的心血。”
此外,学子们还与博物馆的研究员进行了座谈。当被问及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时,研究员展示了他们正在做的“文物数字化”项目:用3D建模还原古建筑、给文物配上语音讲解二维码。“我们希望让年轻人觉得,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古董,而是能和我们对话的老朋友。”这番话启发了大家,有人提议可以组织“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有人想试着用漫画形式解读文物故事。
活动结束时,学子们在博物馆的庭院里分享感悟。有人说,通过这次实践,才真正了解了泰州“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含义;有人说,那些曾经在课本里见过的名词,比如“盐税文化”“戏曲之乡”,现在都有了具体的影像;还有人拿出自己拍的文物照片,说要做成家庭相册,讲给弟弟妹妹听。
此次泰州学子走进本地博物馆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熟悉的土地上发现了陌生的惊喜。正如一位同学在实践日记中所写:“家乡的历史,原来就藏在这些文物里。读懂它们,才能读懂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才能更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这份对家乡的认知,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底气。”
作者:韦娇秀 徐云 徐航欣 支益霖 吉小雪 杨映涵 周泰 来源:泰州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春“浆”爱传递:庐江学子科普实践记
- 2025 年 6 月,志愿服务队在庐江单采血浆站开展一月实习。经培训后,志愿者们进行科普宣传、问卷调查,还学习急救技能,深化了认
-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