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泰州学子泰州老街暑期社会实践:在市井烟火中读懂家乡文脉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七月的泰州,暑气裹挟着溽湿的水汽,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探秘家乡的热忱。泰州本地的学子们走进熟悉的泰州老街,开启了一场以“寻味老街烟火,解码家乡记忆”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条不足千米的石板路,串联起的不仅是鳞次栉比的商铺,更是一代代泰州人的生活印记与文化基因。

清晨的老街尚未被游客填满,学子们已踩着青石板路缓步前行。在老街入口的“泰州老字号”展示墙前,讲解员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说:“这条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当年这里是泰州最繁华的商贸集散地,从早茶铺子到布庄银号,一天到晚都挤满了人。”大家俯身细看墙面上镶嵌的老物件——锈迹斑斑的铜秤、缺了口的粗瓷碗、磨得发亮的算盘,仿佛能听见当年商贩的吆喝声从时光深处传来。一位土生土长的泰州同学笑着说:“小时候跟着爷爷来这儿买烧饼,总觉得这条街很长,现在才发现,它装着的是整个家乡的故事。”

活动中,学子们重点走访了几家传承百年的老店。在“皮包水”茶楼,他们围坐在八仙桌旁,看老师傅如何用三指捏起面团,转眼就擀出薄如蝉翼的蟹黄汤包皮。“这手艺得练十年才能出师,”老师傅边做边说,“我们讲究‘皮薄馅足、汤汁鲜美’,这和泰州人过日子‘实在’的性子是一样的。”学子们学着用吸管轻轻戳开汤包,吸一口滚烫的汤汁,味蕾的满足与文化的感知在此刻交融。而在一家非遗木雕作坊里,传承人正雕琢着“溱潼会船”题材的摆件,刀起刀落间,木屑纷飞,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渐渐浮现。“这些图案里藏着泰州的水文化,”传承人指着细节讲解,“你看这船桨的角度,都是按真实会船的样子来的。”

实践的重头戏是一场“老街文化访谈”。学子们分组采访了老街的商户、居民和非遗传承人,笔记本上记满了生动的细节:开了三十年黄桥烧饼店的阿姨,记得当年老街改造时大家如何舍不得拆旧门板;捏面人的老爷爷,坚持用传统颜料,说“颜色正了,老手艺才有魂”;年轻的文创店主,则把泰州方言印在帆布袋上,希望让更多人记住家乡的乡音。“以前觉得老街就是逛街吃东西的地方,”一位同学在采访后说,“现在才明白,每个店铺都是一个文化据点,每个摊主都是传承者。”

活动尾声,学子们在老街的古戏台前举办了一场小型分享会。有人展示了自己绘制的“老街手绘图”,标注出每处建筑的特色;有人整理出“老街方言词典”,收集了“笃定”“没得命”等带着乡土气的词汇;还有人提出,想为老街的老字号做一套“数字化档案”,让这些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见。

此次泰州学子探秘家乡老街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从“熟客”变成了“研究者”。正如一位同学在总结中所写:“家乡的文化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古迹,而是街角的一声吆喝、蒸笼里的一缕香气、老人嘴边的一句乡音。读懂老街,就是读懂我们脚下的土地,读懂自己的来处。这份认知,会让我们更坚定地守护这份烟火里的传承。”
作者:韦娇秀 徐云 徐航欣 支益霖 吉小雪 杨映涵 周泰 来源:泰州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