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筑梦十四日 科普润物细无声
盛夏七月,蝉鸣阵阵。在香榭丽花园社区活动中心内,却时常传来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与欢笑声。6月27日至7月8日,湖北医药学院社会科学普及志愿服务队以"童心筑梦 科普同行"为主题,以"用医学专业反哺社会,以人文关怀滋养成长"为立队之本,为社区儿童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科普盛宴。十二天的爱心托管活动,不仅用知识浇灌童心,更用温暖守护成长,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科学与文化的种子。队员们深知,真正的健康科普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科学思维的种子;不仅是传授技能,更要培养受益终身的生活态度。
健康科普润童心 安全守护伴成长
下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正在认真听讲的孩子们脸上。在"口腔健康科普"课堂上,志愿者们用可爱的牙齿模型,生动演示了巴氏刷牙法的每一个细节。"原来刷牙要像画圈圈一样呀!"小孩子们兴奋地模仿着动作。志愿者刘羽涵精心准备的"健康用眼科普"课件中,卡通版的眼球结构图和护眼小贴士让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
"如果不小心被食物卡住喉咙该怎么办?"在急救知识课堂上,志愿者胡智伟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当志愿者们示范海姆立克急救法时,小朋友们纷纷站起来模仿动作。"我要把这个方法教给爸爸妈妈!"小宇认真地说。志愿者马瑞涵带来的"食物安全健康科普"则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记住了"五不吃"原则。
非遗文化传薪火 科学探索启智慧
午后时分的活动室总是格外热闹。志愿者赵石雲带来的非遗"马勺脸谱制作"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孩子们手持画笔,在木质马勺上描绘着五彩斑斓的图案。"我画的是关羽!"一个小男孩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红脸绿袍的作品。而在"少年考古探险记"中,志愿者胡智伟带领孩子们"穿越"到荆楚大地,通过仿制文物拼图游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科学实验区更是欢声不断。志愿者杨光设计的"小孔成像"实验让小朋友们第一次亲眼见证了光的直线传播;陈端羿同学指导组装的迷你电风扇转动时,引来一阵阵欢呼。最受欢迎的要数万花筒制作课,志愿者徐玉凌一边讲解光学原理,一边帮助孩子们调试镜片角度。"老师快看!我的万花筒里有彩虹!"孩子纷纷好奇围拢。
巧手创意展童趣 红色教育润心田
手工课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志愿者刘羽涵设计的"旋转摩天轮"利用瓶盖和棉签这些日常物品,变废为宝;赵素艺同学的折纸课上,一张张彩纸在孩子们手中变成振翅欲飞的蝴蝶;李嘉志愿者组织的扭扭棒DIY,让普通的手工材料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这些创意手工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在"重走长征路 强国少年行"主题课上,赵素艺同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孩子们睁大眼睛,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志愿者杨光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堂上,通过革命英雄的事迹,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课后,小朋友们自发地画起了心中的英雄,用稚嫩的笔触表达着对先辈的崇敬。
爱心托起希望 科普照亮未来
夕阳西下,活动室里依然洋溢着欢声笑语。志愿者董杏琬带领孩子们合唱《节水歌》,在悠扬的旋律中,为期两周的托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每天回家都迫不及待地分享新学到的知识,连吃饭时都要讲科学原理!"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湖北医药学院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用专业与热情,点燃了孩子们求知的火焰。从健康知识到安全技能,从非遗传承到科学探索,丰富多彩的课程既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也温暖了整个社区。这场充满爱与智慧的暑期之旅,必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