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鸡血石上话传承代际接力守匠心”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杭州临安区昌化鸡血石博物馆,深度探访鸡血石雕刻艺术,并专访了钱高潮、潘汉斌、钱有杰三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古韵新生,坚守创新
钱高潮大师生于鸡血石产地,深谙其价值。他介绍鸡血石自古以印章为主,对不适宜制印的原石,则需通过雕刻转化为工艺品,关键在于善用材质并保有大片红色。谈及行业,他痛心90年代至2000年的无序开采,资源浪费、材质损坏且隐患巨大。如今面对资源稀缺,他致力于将有限石材雕刻成具历史意义的作品。钱高潮已培养200余位弟子,强调技艺需扎实基本功,越钻研越有趣。他高度认可高校在办展、教学等方面对非遗传播的助力。

坚守传统,亦求创新
从业近四十年的潘汉斌大师坚守传统技艺,亦不排斥创新。他在肖像印和篆刻中融入新元素,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于传承困境,他指出关键在于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与热爱。“这门技艺需要极大耐心和时间沉淀,要让年轻人看到其技术价值,引导他们逐步了解、融入。”他强调,唯有坚守热爱,方能薪火相传。

俏色巧雕,跨界融合
钱有杰大师专注于昌化鸡血石的俏色巧雕。他指出其开采史可溯至春秋战国,2008年该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雕刻需紧扣血色布局,运用浮雕等技法凸显天然之美。在传承与创新上,他每年创作传统作品参展,同时积极跨界(如与张裕、水井坊合作)并运用数字技术(石雕盲盒、NFT),吸引年轻群体。他更在大学设立工作室,系统授课,带领学生参与标准制定与研究,开发课程并鼓励参赛,旨在让年轻人从了解开始,通过兴趣真正参与传承。

实践团通过此次走访,深刻感受到鸡血石雕刻的深厚底蕴与大师们的坚守创新。成员们表示,大师们的执着探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作为青年一代,应肩负传承责任,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