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扇绘就爱国情怀密码:宁波大学学子带萌娃做漆扇感悟文化传承
在一个寻常的早晨,高教社区的活动室里飘着淡淡的漆香。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星河小分队的小伙伴们在高教社区举办“扇影流芳——漆扇绘就爱国情怀密码”主题课程,24名1-3年级小朋友在谢老师带领下,通过制作漆扇、爱国打卡框等手工制作,沉浸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
01
时光里的漆香:从战国贵族到世界舞台
"大家知道吗?最早的漆扇,是战国时贵族握在手里的‘身份牌’呢!"谢老师举起一张复刻的战国漆扇图片,竹骨上的朱红漆历经千年仍透着温润。"那时候的工匠在竹扇上刷漆,不光是为了好看,更是让扇子不怕潮、用得久——就像给扇子穿了件‘防护衣’。"图片切换到唐代的螺钿漆扇,谢老师指着扇面上镶嵌的贝壳碎片:"你们看这只飞鸟,阳光照过来会闪着七彩光,这是唐代工匠发明的‘金银平脱’工艺,要把金箔、贝壳粘在扇面再刷上几十层漆,最后磨平,光是这道工序就得耗上三个月。"孩子们发出小声的惊叹,穿蓝衬衫的小男孩突然举手:"老师,宋代的扇子是不是像课本里画的,上面有诗人写的字?""说得真好!"谢老师笑着展示宋代漆扇拓片,"宋代文人爱在扇面上题诗画画,苏东坡、米芾都留下过漆扇墨迹。到了明清,咱们的漆扇还坐船漂洋过海,让欧洲人第一次见识到‘东方美学’的神奇——就像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

图为谢老师为小朋友讲解漆扇历史。徐飞儿供图
02
指尖上的漆艺密码:一把漆扇的诞生
"现在,我们来当一回小匠人!"谢老师分发加厚纸扇。PPT上,关于漆扇的制作流程一点一点地展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宝贝似的捧着漆扇,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接着,谢老师讲起"漆扇的脾气":"这大漆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水太多会晕开,颜色太杂会吵架,所以最多只能用三种色。等它干透了,我们再在上面写字盖章——就像给扇子‘题上名字’,让它成为独一无二的宝贝。"
漂漆环节最是热闹。谢老师往清水里滴入墨黑、朱红、石青三种漆,用竹签轻轻一划,水面立刻晕出云纹般的图案。"试试‘旋转法’!"她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教她转动扇柄入水,扇面上顿时印出层层叠叠的"浪花"。其他小朋友也有模有样地学着谢老师的步骤,在清水里加上滴入自己喜欢的颜色,一边旋转着一边把扇子浸入水中,不一会儿,一个个独具创意的漆扇也都完成了。

图为小朋友展示亲手制作漆扇过程。徐飞儿供图
谢老师看着小朋友们,眼里闪着光:"漆扇上的每一道漆痕,都是历史写给今天的信。你们今天握住的不只是一把扇子,更是要把这千年的漆香流传下去。”

图为小朋友展示亲手折制的八路军军帽。徐飞儿供图
03
让漆香飘进未来:老手艺的新故事
在孩子们都完成了自己的漆扇作品之后,谢老师播放了一段老匠人制作漆扇的视频:七旬的匠人戴着老花镜,正在给扇骨刷第七层漆,手指上布满老茧却稳如磐石。谢老师提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们怎么样才能让更多人喜欢漆扇、爱上漆扇呢?”一个个稚嫩的声音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早已浸润孩子心间。
04
漆艺与家国情怀:打卡框里的双重传承
漆扇制作尾声,谢老师笑着搬出牛皮纸、红卡纸:“漆艺是传承,爱国也是传承!咱们用刚做漆扇的‘匠心劲儿’,做个能装下笑脸与热爱的打卡框吧。”
小朋友们跟着谢老师,在牛皮纸上画出了一个大圆,然后再用力撕出洞 —— 这一下,像给漆扇 “开了扇窗”,要把笑脸和爱国情都 “透” 出来。撕的时候,有的孩子小心翼翼,有的干脆利落,仿佛这洞不是撕纸,是要把心里藏的家国热望,撕开一道明亮的出口。
接着折红卡纸做立体五角星,黏在周围。这星星,像漆扇图案里的 “精神风骨”,是千年传承与家国同辉的映照。小朋友们叠五角星时,有的叠了好几层,举起来说 “要让爱国的光,亮闪闪的!”

图为小朋友制作五角星。徐飞儿供图

图为小朋友制作五角星。徐飞儿供图
最后写 “我爱中国”,字歪歪扭扭,却比啥都郑重。我想这是小手执笔,给祖国、给漆艺传承的 “双向承诺” 。
在完成打卡框之后,孩子们挨个 “探” 进框里,漆扇拿在手中,脸上贴着小红旗,身后是自己装饰的五角星与 “我爱中国” 。镜头定格时,打卡框的家国情和孩子们眼里的光,融成最动人的画面。

图为小朋友展示亲手制作的爱国打卡框。徐飞儿供图

图为小朋友展示亲手制作的爱国打卡框。徐飞儿供图
结语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孩子们举着的漆扇上,朱红、墨黑、石青的色块在光影里流动。就像千年前的工匠未曾想到,他们手下的漆扇会传到今天的孩子手里,此刻的孩子们也不会知道,这把带着自己体温的漆扇,或许会成为未来某一天,讲述"中国美"的又一个起点。
而那缕淡淡的漆香,早已悄悄在心里埋下了种子——关于传承,关于热爱,关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图为小朋友们和星河小分队的小伙伴们的合照。徐飞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