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激励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院实践团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开展“探访大国工程,锻造行业匠心”主题型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交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号召学生积极投身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以技能成才,以技能报国,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高扬创新之帆,共赴数字未来
6月27日上午,实践团在学院团委指导老师带领下,前往上海腾讯华东总部(以下简称“腾讯”),通过参观腾讯展厅、体验前沿技术应用与企业宣讲交流,探索多元航道新方向,同时为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平台、促进就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科技展厅探秘:感受数字中国创新脉搏
腾讯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中国深圳。作为一家世界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腾讯一直秉承科技向善的宗旨,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全球各地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实践团参观了腾讯展厅。从人工智能、大数据到云计算、区块链,一项项前沿技术通过沉浸式互动装置生动呈现。展厅内,“科技向善”的理念贯穿始终,腾讯在医疗、教育、文保等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令同学们印象深刻,实践团成员也亲自上前体验了前沿技术应用。

校招政策解读:打造人才成长全周期生态
参观结束后,腾讯校招负责人包正昊围绕企业人才战略展开分享。据介绍,腾讯校招计划覆盖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十大类岗位,包含六大事业群和三大职能系统。针对同学们关心的专业对口问题,校招负责人表示,腾讯除常规校招外,还推出了众多垂类项目和前置培养项目,希望同学们不要给自己设限。“除了技术类岗位外,其他岗位大多不具备专业限制。面对候选人,我们更看重学习能力与职业热情。”校招负责人还强调,腾讯通过“导师制”“内部活水机制”等制度,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专业成长平台和岗位容错空间,希望同学们勇于尝试。互动环节中,学生就职业规划、行业趋势等话题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考察红色记忆,担当时代征程
6月27日下午,实践团走进上海中华艺术宫,深入学习其建造过程中攻克的技术难关的历程,挖掘建筑背后的红色基因,体悟工程智慧与红色精神的交融。
解码工程匠心:从世博场馆到文化殿堂的蜕变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场馆,中华艺术宫由原中国馆改造而成,其工程体量令人震撼——6.4万平方米展示空间、27个展厅及图书馆构成的庞大系统,其改造工程被誉为“城市更新的典范”。经过调研考察,实践团聚焦有关世博会场馆改造的工程问题进行深入学习:中华艺术宫传承兼容并包的世博精神,内部空间自然有序,缔造中正大气的中国近现代艺术的殿堂;功能布局灵活,各展馆尺度有机统一,级配组织合理,内部设施具备大型高端艺术临展及特展的展示规格,而且展厅数量及布展面积在国内首屈一指,人员参观流线的组织及消防疏散设计的技术含量高,在大型艺术建筑设计中有较强的代表意义。装修策略结合建筑的艺术气质与内涵,通过照明组织、材料选择等设计手法营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艺术“港湾”。从“中国馆”到“中华艺术宫”,建筑外部没有变,依旧是一座民族文化的精神丰碑,而其内部呈现的是近现代和当代美术全球华人的视觉艺术,她是一个有温度的美术馆,是一个感受美、认知美的所在。
中华艺术宫建筑本体更是一座工程丰碑。实践团成员现场调研学习了艺术宫独特的斗拱结构体系:以四组巨柱托起悬挑31米的“冠体”,既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意象,又实现力学与美学的统一。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新材料与新工法在国家级文化地标中的创造性应用。

在沉浸式多媒体厅,北宋《清明上河图》在数字化演绎的动态长卷中舟楫往来、市声如沸,12世纪汴梁城的木构拱桥在数字技术中“复活”,引发同学们对古代工程智慧的集体探讨。“科技让文化遗产获得新生”,实践团成员表示,“我们未来的设计,也应当承载这样的历史温度”。

从钢筋混凝土到红色记忆,从技术图纸到精神图谱,实践团成员在此次实践调研中完成了一场“工程与人文”的对话。正如中华艺术宫穹顶的《清明上河图》所昭示的:真正的建筑杰作,既是文明的载体,更是时代的见证。
文 |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实践团 林书羽
图 |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实践团 侯莹莹 王培达
指导老师 | 张宇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