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实践纪实六:文脉绵延·教育赋能未来——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走进三坊七巷

发布时间:2025-07-0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纪实六:文脉绵延·教育赋能未来 (2025.07.02)

实践的第六天,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聚焦于文脉传承面向未来的关键环节——教育。我们深入考察三坊七巷及周边区域如何利用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面向青少年和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探索“以文化人、以教传薪”的有效路径。

实践队首先探访了位于三坊七巷内的林则徐小学。这所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小学,将乡土文化教育深度融入办学特色。在校史馆和校园文化长廊,我们看到了大量关于林则徐生平事迹、福州乡土历史(重点突出三坊七巷)、传统民俗(如拗九节、冬至)的图文展板。副校长向我们介绍:“我们开发了《走进三坊七巷》、《榕城风情》等校本课程。孩子们会定期在老师带领下走进坊巷,开展‘小导游’实践活动,为游客(主要是研学团队)讲解自己熟悉的名人故居或历史故事。还会组织‘寻访家风家训’、‘画说古厝’等活动。” 我们观摩了一堂四年级的乡土课,主题是“三坊七巷的建筑智慧”。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马鞍墙的形态、功能(防风防火),分析天井的采光通风排水原理,并让孩子们用画笔设计自己心中的“未来古厝保护方案”。孩子们充满童趣的发言和创意让我们看到文化种子正在萌芽。

随后,我们来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这里不仅是展示中心,更是重要的非遗教育实践基地。实践队正好遇到一个中学生研学团队在体验脱胎漆器技艺。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尝试在漆盘胚体上进行简单的“晕金”装饰(撒金粉/银粉)。尽管动作生疏,漆料沾手,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博览苑负责人介绍:“我们常年开设面向不同年龄段(从幼儿园到大学生)的非遗体验课和工作坊,如软木画、油纸伞绘画、福州评话伬唱入门等。‘非遗进校园’也是常态化项目,我们的传承人定期去学校授课。” 这种“动手做”的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实践队还关注了公共文化机构的教育职能。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定期在街区内的文化空间(如二梅书屋、小黄楼)举办各类公益讲座、文化沙龙和主题展览。我们查阅了近期活动预告,内容涵盖福州历史人物(如严复、冰心)、传统节日习俗、古建筑知识、地方戏曲欣赏等。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则以其丰富的馆藏和专业的策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其针对青少年开发的互动导览手册和情景剧演出(如《林则徐拒贿》小短剧),有效增强了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核心发现与思考:

  1. 校园是主阵地,课程是核心载体: 以林则徐小学为代表的在地学校,通过开发系统化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将三坊七巷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让文化认同从娃娃抓起。“小导游”等实践活动是极具特色的成功经验。

  2. 体验式学习,效果显著: 非遗博览苑等机构提供的动手实践项目(如漆艺、伞绘),让青少年在“做中学”,有效克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抽象感和距离感,是激发兴趣、深化理解的关键。

  3. 资源整合,平台共享: 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文化企业(三坊七巷公司)、学校、非遗保护机构之间建立了合作机制,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活动协同,放大了教育效果。

  4. 形式创新,吸引青年: 情景剧、互动导览、文创设计(如画古厝)等新颖形式,更符合当代青少年的接受习惯,是提升教育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5. 专业师资与普及性矛盾: 深度非遗技艺教学依赖专业传承人,其精力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普及需求。如何培养更多具备基础非遗知识和技能的中小学教师或志愿者,是扩大教育覆盖面的瓶颈。

  6. 评价体系待完善: 乡土文化/非遗教育的效果评估缺乏科学、长效的跟踪机制,其对学生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实践能力)的长期影响需更深入研究。

教育,是文脉得以跨越代际、生生不息的生命线。在三坊七巷,我们看到从小学课堂到非遗工坊,从博物馆展厅到故居庭院,文化传承的种子正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播撒进年轻一代的心田。这些种子或许不会立刻长成参天大树,但它们承载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孕育着对未来的文化自信与创造力。让三坊七巷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态的、面向未来的“文化教育大课堂”,是文脉永续的希望所在。实践队员们深感,青年一代不仅是文脉传承的对象,更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未来的主力军。

作者:雷鸣、林宏泽、陈镜鸿、陈劲芽、吴靖雯、饶又铭 来源: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重“棒”出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启多元实践征程
  • “巢”向青“廉”:环巢青年解码廉洁基因新浪潮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