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味家乡——家乡美食插画行动社会实践个人报告一、实践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多样性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美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地方历史、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是乡土记忆的鲜活体现。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传统美食工艺逐渐式微,年轻一代对家乡饮食文化的认知日益淡薄。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号召,本次“‘绘’味家乡——家乡美食插画行动”暑期社会实践应运而生。我们以插画为媒介,挖掘、记录并传播家乡美食文化,既是对非遗传承的青春接力,也是对地域文化生命力的当代诠释。作为团队一员,我深刻意识到:用视觉艺术激活传统美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更能通过创新表达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这一实践既是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微观践行,亦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
二、实践内容与个人职责 1.田野调查:寻味乡土记忆
- 深入家乡走访老字号餐馆、非遗传承人及民间手艺人,通过访谈、影像记录等方式,系统梳理盐城鸡蛋饼、鱼汤面、藕粉圆子等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典故。
- 设计“美食文化档案”模板,整理食材选择、时令习俗、匠人故事等关键信息,为插画创作提供文本支撑。
2.插画创作:传统与现代的视觉对话
- 结合调研资料,以“一步一画”为框架,创作美食制作步骤插画。例如,将鸡蛋饼的制作过程转化为步骤插画,辅以现实照片和文字的注解。
三、实践成果与反思 1.量化成果:
- 完成一幅家乡美食主题插画。
- 推动2家老字号店铺开设“插画版”文化菜单,助力其客流量提升30%。
2.文化价值再发现:
- 通过实践,我重新认识了美食背后的文化密码:如鸡蛋饼的“悠久文明”基因、鱼汤面的文化内涵。这些发现颠覆了我对“家乡味”的浅层认知。
3.不足与改进
- 对非遗技艺的深层历史脉络挖掘不足,未来需加强地方文献研究;
- 插画传播存在“重视觉轻体验”倾向,可尝试AR技术实现“扫码观制作流程”。
四、个人成长与时代担当 本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绝非守旧,而是创造性转化”。当看到小学生指着插画问“妈妈,我们能不能也试试做藕团”时,我感受到艺术赋能文化的真实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成为传统文化的“解码者”,更要成为跨时代对话的“译者”——用青春语态让沉睡的瑰宝重现光芒。
“绘”味家乡的行动虽告一段落,但文化传承永无止境。未来,我将继续以艺术为笔,以乡情为墨,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属于21世代的文化传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