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实践纪实三:匠心流转·守望非遗薪火——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走进三坊七巷

发布时间:2025-07-0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纪实三:匠心流转·守望非遗薪火 (2025.06.29)

实践的第三天,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将焦点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精微的指尖技艺。我们深入探访三坊七巷街区及周边,寻找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坚守的“守艺人”,体验福州脱胎漆器、油纸伞、软木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考察其在当代的生存状态与传承路径。

在南后街的“福州三宝”展示馆,我们首先系统了解了脱胎漆器、角梳、油纸伞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展馆内流光溢彩的漆器精品令人叹为观止。随后,实践队专程拜访了位于朱紫坊附近的一位脱胎漆器老艺人林师傅的工作室。狭小的工作室内弥漫着天然大漆独特的气味。林师傅年逾七旬,精神矍铄,他一边示范着“夹纻”胎体的制作——在泥模或木模上层层裱褙夏布(麻布)并反复刮灰、髹漆,待成型后脱去内模,一边向我们讲解:“一件精品,从制胎、髹漆、装饰(镶嵌、彩绘、磨显)到推光,几十道工序,上百遍髹涂,少则数月,多则经年。急不得,也省不得。” 他摩挲着一件即将完成的仿古花瓶,漆面温润如玉,图案层次分明,在灯光下流转着深邃的光泽。谈到传承,林师傅不无担忧:“年轻人嫌周期长、气味重、见效慢,肯沉下心学的太少了。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啊。”队员们尝试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漆面研磨,亲身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真谛与匠人坚守的不易。

在塔巷的一家传统油纸伞作坊,我们见到了年轻的传承人小陈。与传统印象不同,小陈的作坊既有遵循古法、使用桐油、柿油(防水)、手工削制伞骨(要求“骨直、孔正、头圆”)制作的经典款油纸伞,也开发了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如手绘卡通、清新图案、轻量化改良)的文创产品。他坦言:“完全守旧,市场太小,养不活手艺;完全创新,又丢了魂。我们得在坚守核心工艺的基础上,让伞变得更美、更实用、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比如做小摆件、灯罩、甚至婚纱道具。” 实践队成员饶有兴趣地参与了伞面绘画环节,在素白的棉纸上勾勒福州的榕树、茉莉花或坊巷剪影。小陈的模式让我们看到了非遗“生产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可能路径。

此外,我们还探访了软木画和象园木雕的传承点。在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向我们展示了利用栓皮栎树皮(软木)切削、雕刻、拼接而成的精美软木画,其表现福州山水、楼阁、人物之细腻精妙,令人叫绝。研究员强调,软木画正积极探索与室内装饰、旅游纪念品结合的新形式。在象园木雕传承基地,我们则领略了福州木雕“精微透雕”的独特魅力,并了解到他们正尝试将传统技艺应用于现代家具、空间艺术装饰中。

核心发现与思考:

  1. 技艺精湛,工序繁复: 脱胎漆器等核心非遗对材料、工序、经验要求极高,制作周期漫长,是典型的“时间密集型”和“经验密集型”手工艺,其价值难以被工业化产品替代。

  2. 传承断层,形势严峻: 学习成本高(时间、耐心)、经济效益相对有限、工作环境特殊性(如大漆过敏)等因素,导致年轻学徒稀缺,核心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甚至失传的风险。

  3. 创新探索,寻求活路: 部分传承人(如油纸伞小陈)和机构(如软木画、木雕)正积极尝试产品设计创新(融入现代审美)、功能拓展(从实用品到装饰品、艺术品)、材料改良(轻量化、环保化)、营销模式更新(结合电商、体验游),努力在市场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

  4. 体验互动,增强认同: 在展示馆和作坊内设置的非遗体验环节(如漆器研磨、伞面绘画),对于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理解和认同感具有显著效果,是传播和普及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天的“匠心”之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脉传承不仅在于宏大的建筑与历史事件,更在于这些细微精妙的“手上功夫”和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审美。非遗的困境在于“守艺”之难,其希望则在于“活化”之智。如何在敬畏传统与拥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是守护这份文脉“活化石”的关键所在。我们记录下匠人的忧虑与探索,也尝试为这份“守望”贡献青年学子的思考与关注。

作者:雷鸣、林宏泽、陈镜鸿、陈劲芽、吴靖雯、饶又铭 来源: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汉江师院学子赴西藏博物馆开展“边疆同心”红色艺术实践
  • 倾听学子心声,焕新界面体验——计信学院乐学帮帮团赴芜湖市“项目e站”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