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科技赋能乡村:兰陵县中超家庭农场与断臂场长卢中超的振兴全纪录

发布时间:2025-06-1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沂蒙山区的腹地,兰陵县中超家庭农场的红砖瓦房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场长卢中超单手持着饲料桶穿梭在猪圈间,残肢袖口被晨露打湿——这个曾因非洲猪瘟几乎破产的断臂创业者,如今正带领农场走向年出栏4000头生猪的规模化之路。而在他身后,是一支由青岛农业大学师生组成的科技帮扶团队,用纳米抗体、量子点荧光检测等前沿技术,为这片土地编织出一张覆盖“检测-诊断-防控-运营”的全程帮扶网络。
一、困境中的坚守:从非洲猪瘟废墟到技术荒漠的突围
       2018年,非洲猪瘟席卷沂蒙山区时,卢中超的农场刚起步不久。“眼睁睁看着猪一批批倒下,最后只剩下不到20头,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回忆起那段日子,他的声音仍带着颤抖。更残酷的是,传统检测手段在低载量病原面前频频“失灵”:胶体金试纸条无法定量分析,实验室检测需3天才能出结果,等到确诊时疫情早已扩散。
       技术匮乏像一道鸿沟横亘在卢中超面前:养殖区缺乏专业检测设备,连基础的猪伪狂犬抗体检测都要驱车2小时送往县城;农户对新技术存疑,“花大价钱买仪器,不如多养两头猪”的观念根深蒂固。2022年团队调研时发现,兰陵县中小型养殖场的疫病误诊率高达41%,因检测滞后导致的经济损失年均超300万元。
 二、科技精准滴灌:从实验室到猪圈的技术接力
(1)纳米抗体+量子点:给疫病检测装上“显微镜”
      针对传统检测的“灵敏度低”痛点,团队将自主研发的CSFV E0蛋白纳米抗体与量子点荧光技术结合,开发出检测限低至10pg/ml的超敏荧光检测系统。2023年5月,农场仔猪突发呼吸道症状,传统胶体金试纸条显示“阴性”,但量子点检测系统在10分钟内就捕捉到猪蓝耳病毒的微量核酸。“要是按老方法等,整个猪棚都得遭殃。”卢中超指着墙上的检测记录说,这套设备已累计为农场挽回80余万元损失。
 (2)硬件创新:让实验室“瘦身”到田间地头
       考虑到山区运输不便,团队将检测设备小型化——一台仅3公斤重的便携式荧光分析仪,集成了光学增透膜技术和背景噪声滤除系统,检测速度比传统设备提升16倍。2024年寒潮期间,农场母猪突发流产,技术员携带设备现场采样,5分钟就确诊为猪瘟病毒变异株感染,为紧急接种疫苗争取了黄金时间。如今,这套设备已在兰陵县15个养殖场推广,累计完成5300余次检测。
 (3)数字防控网:5000份数据织就疫病预警“天罗地网”
       团队耗时两年构建的区域疫病风险地图,整合了沂蒙山区5000余份发病数据。2025年3月,系统预警显示兰陵县周边出现伪狂犬病毒流行趋势,团队立即指导农场启动“全群抗体检测+精准免疫”方案,使疫情发生率降低35%。“现在手机上就能看预警,比老兽医经验还准。”卢中超点开“动物疫病诊断追溯管控平台”,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清晰显示着各养殖场的病原监测情况。
三、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的能力建设
(1)田间课堂:让技术扎根乡土
      每周三的“养殖夜校”已成农场惯例。团队专家李硕博士常蹲在猪圈旁,用解剖猪扁桃体的实操演示讲解纳米抗体检测原理。为让农户理解量子点荧光,他们甚至用“荧光棒在黑夜中比蜡烛更亮”作类比。如今,农场已有3名员工通过培训获得“动物疫病初级检测员”证书,能独立完成样本预处理和基础检测。
(2)产销闭环:破解“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困局
      除了技术帮扶,团队还为农场打通“检测-养殖-销售”链条:通过检测数据证明生猪健康度,对接青岛汉唐生物等企业建立直供合作;开发“荧光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生猪全周期检测报告。2024年,农场出栏的黑猪因“零疫病记录”溢价20%,被济南、青岛多家商超抢购一空。
 (3)政策嫁接:让帮扶资源精准落地
      团队协助卢中超申报了兰陵县发改委的养殖升级项目,争取到15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建设标准化检测实验室;联合沂南县农业农村局推出“检测惠民卡”,为中小养殖户提供50%的检测费用补贴。“以前做一次病毒测序要花2000元,现在自己就能做,成本不到300元。”农场会计指着账本说,2024年检测成本同比下降84%。
      四、双向奔赴:从技术帮扶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中超家庭农场,已从当年的破败小院蜕变为拥有智能化检测室、年经济效益超300万元的示范基地。墙上挂满的感谢信里,沂南县农业农村局特别提到:“团队技术使全县动物疫病误诊率下降28%,直接挽救经济损失1500万元。”而对卢中超来说,更珍贵的是观念的转变——曾经抗拒新技术的农户们,如今会主动带着病料来农场请教检测方法。
      “刚开始觉得大学生们‘纸上谈兵’,没想到他们真能把实验室搬到猪圈旁。”卢中超摸着检测设备的外壳感慨。这支由韩在勇、曹志等师生组成的团队,用3年时间走遍兰陵县35个村庄,将8项专利技术转化为农户手中的“实用工具”。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价:“这是科技与乡村的深度融合,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站在农场新建的检测实验室前,卢中超单臂举起刚打印出的检测报告,阳光下的荧光数据格外清晰。远处的沂蒙山峦起伏,而在山脚下,科技帮扶的种子已破土而出——下一个目标,是将这套“检测+防控+运营”的全链条模式推广至整个沂蒙山区,让更多像卢中超一样的创业者,在科技赋能中书写属于乡村的振兴故事。
作者:梁一诺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湖医学子佑青春,防艾行动践初心
  • 革新燃气抄表模式!“仪表及里” 项目为传统燃气行业注入智能新动能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