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织就银龄暖,社区绽放幸福花
在5G网络编织数字经纬、大数据解构生活万象的时代浪潮中,城市的节奏愈发急促。当智能设备成为年轻人指尖灵动的工具,社区里的银发长者却如同被遗落在时光角落的璞玉,等待着被打磨、被温暖。1月14日,山东“怀朝阳之志,暖夕阳之暮”实践队踏入济宁社区,以青春为梭,以关怀为线,在银龄生活的画卷上,编织出温暖动人的幸福图景。 ## 抽丝剥茧,探寻岁月里的真实需求 社区服务中心的台灯下,实践队员们化身敏锐的“生活探寻者”。键盘的敲击声与纸张的翻动声交织成夜曲,他们在网络问卷的设计中字斟句酌,每个问题都像精准的探针,试图穿透时光的褶皱,触及老人生活的真实需求。为了让问卷更贴合实际,队员们深入图书馆,翻阅大量关于老年群体的研究文献;走进社区档案室,梳理历年老年活动记录,从泛黄的纸张中寻找老人们未被满足的期待。 “刘爷爷弄不清手机预约挂号流程”“陈奶奶错过多次线上健康讲座”,这些从200余份预调研中筛选出的生活片段,成为了问卷设计的灵感源泉。经过反复打磨,一份涵盖生活习惯、数字技能、健康需求、社交期望等多个维度的调研问卷诞生了。这份问卷的每一个选项,都饱含着对老年群体的深切关怀,如同细密的丝线,开始编织老年生活的需求图谱。 ## 乡音传情,搭建代际沟通的桥梁 寒风凛冽的清晨,队员们揣着裹着绒布套的调研夹,走进社区的大街小巷。在社区老年食堂蒸腾的热气里,76岁的张爷爷摘下助听器,专注地听着工作人员用熟悉的济宁方言问道:“大爷,您平常咋和在外地的孩子联系?用过视频通话不?”张爷爷笑着摆摆手:“俺老了,摆弄不来那些新玩意儿。”队员们便半跪在老人身旁,耐心倾听,详细记录,将老人的每一个回答、每一个表情都转化为文字,存入调研笔记。 这样温暖的对话,在一天中重复了90余次。队员们以乡音为桥梁,拉近了与老人之间的距离,也收集到了最真实、最生动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67%的老人仍依赖电视获取信息,仅13%能独立完成线上缴费;超过80%的老人希望社区能提供更多医疗保健服务,92%的独居老人渴望丰富的社交活动。这些带着温度的数据,诉说着老人们对融入现代生活的渴望。 ## 童趣赋能,点亮智能生活的灯火 “李奶奶,这个贴小花朵贴纸的按钮,点一下就能给孙女发消息啦!”在社区活动室,实践队员们用童趣十足的方式,将智能手机变成了老人们探索数字世界的“魔法钥匙”。为了让老人更容易理解和操作,队员们在手机按键上贴上可爱的贴纸,制作了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操作手册。 83岁的李奶奶戴着老花镜,颤抖着手指按下贴纸按钮,当手机屏幕弹出孙女的回复时,她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了惊喜的笑容:“这下能经常和孩子‘见面’了!”队员们还将防诈骗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陌生链接别乱点,中奖信息是欺骗,遇事冷静找家人,保平安!”老人们跟着节奏拍手学唱,活动室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老人们逐渐掌握了智能设备的使用方法,也提高了防诈骗意识。 ## 微光成炬,汇聚社区关爱的力量 随着调研的深入,社区里温暖的养老生态逐渐展现在队员们眼前。每周二的“健康小屋”,退休医生为老人测量血压、讲解养生知识,用专业和耐心守护着老人的健康;春节前夕的社区联欢会,老人们精心排练节目,在舞台上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银龄互助队”里,老人们互相帮助、分享生活,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实践队员们根据调研结果,协助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老年智能手机摄影比赛,让老人们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美好;举办书法绘画展览,为老人们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开展“一对一”陪伴活动,让独居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活动如同一颗颗种子,在社区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绽放出幸福的花朵。 暮色中的社区广场,华灯初上。实践队员们与老人们手拉手跳起欢快的广场舞,青春的活力与岁月的从容在舞步中交融。有位老人感慨地说:“谢谢你们这些孩子,让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太婆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那一刻,月光温柔地洒在每个人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和谐、跨越代际的美好画卷。这场实践,不仅是数字技能的传递,更是青春与银发的深情对话,用青春的力量织就银龄温暖,让幸福之花在社区绚丽绽放。
作者:刘洋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